郭樹清的"牢騷"
2013-03-11 16:01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王偉
昨天,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前接受采訪,很坦誠地談到對資本市場報道問題的看法:“我總結了下,媒體的報道,差不多三分之一,我們說什么你們報什么;差不多三分之一,跟我們說的不一樣;還有三分之一,差不多是斷章取義,甚至無中生有。”很顯然,他對目前報道中的一些情況不滿意;而他敢于在聚光燈下直言不諱地發出批評,更是勇氣可嘉。
在筆者看來,郭樹清之所以直率批評,恐怕不單單是個人風格使然,而且也是資本市場發展的現實使然。我國資本市場具有鮮明的“新興加轉軌”特征,面臨著將國際普遍做法與中國具體情況相結合的挑戰,目前全社會的資本文化還處于成長期。因此,我們每推進一項改革舉措,都離不開輿論力量的支持。
證監會作為法律規定、國務院授權的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監督管理機構,因其服務的對象具有信息傳遞頻密和廣泛的特質,從誕生那天起就不得不直面媒體,并與媒體保持密切的合作。資本市場發展歷程已經證明,輿論導向正面積極,改革的推進就比較順利;輿論導向負面消極,改革就可能舉步不前,甚至遭遇挫折。
作為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此次坦率暴露自己的“牢騷”,其實也是一種必要的溝通。郭樹清的“牢騷”也不單是說給媒體聽的,而是說給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各類投資者以及即將進入市場的所有方面聽的。在今天這個階段,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太需要全社會的“合力”了,太需要共識了。應當也是出于這樣的考慮,他在批評一些報道“差不多是斷章取義,甚至無中生有”的同時,也十分懇切地希望“一起努力改變”。
在利益多元化、媒體多樣化的今天,媒體聲音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社會聲音。就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前景而言,有不同聲音是好事而不是壞事。不過,“不同聲音”也有質量之別,科學和理性的聲音可以為改革發展提供助力,而斷章取義甚至歪曲虛假的聲音則會給改革發展增添阻力和破壞力。因此,監管者與社會進行及時、全面、到位的溝通就顯得十分重要。
目前,在對待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問題上,社會和媒體存在三種誤導情況,值得引起注意:一是“一指禪”式的政策解讀。這種解讀往往把一項政策夸大為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甚至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比如對詢價機制、對現金分紅以及養老金入市等,都有類似的夸大分析。二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改革建議。一些改革建議脫離實際,不僅不考慮市場的發展階段,甚至拋棄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比如為限售股設定更長的鎖定期、設定轉讓價格門檻,強迫上市公司分紅等。再比如廢除發行審核委、并購重組審核委,實行徹底的注冊制等。三是“用今天否定昨天”、“用外國否定中國”的虛無發展觀。前者否定我國資本市場過去的發展歷史,把新階段的政策措施描繪為完全不同的“新政”,與過去的發展基礎完全割裂開來。后者否定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取得的成績和正在走的道路,認為照搬美國等發達市場的做法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至于完全無中生有的報道,筆者認為已不屬于認識范疇,對其應依法追究處理。
郭樹清昨天也再次提到,目前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監管是與過去資本市場的歷史相聯系的。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是落實“十二五”規劃的工作任務,也是落實2004年“國九條”的一系列要求。筆者認為,這種理性認識是對歷史的尊重,是對中國國情的尊重,更是增強改革自信、凝聚改革力量的基礎。我們希望這種理性不斷地向全社會傳遞,讓“不同聲音”匯聚成更多更大的正能量,共同促進資本市場邁向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和高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