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浙江、湖北教育部門對外公布,隨遷子女從這個月開始,可在學籍所在地教育考試機構現場報名,參加2013年當地高考和錄取。這標志著兩省“異地高考”方案進入具體實施階段。而從去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方案“原則上應于2012年年底前出臺”開始,伴隨著“教育部喊你交‘答卷’”的輿論呼吁,各地年底前密集出臺的“答卷”有的已開始落地實施,少數西部省區還未出臺,而北上廣等地區或為過渡方案、或實施時點后延,并均提出了較為嚴格的父母居住就業年限、社保、學籍等要求。
“異地高考”落實難,難在平衡隨遷子女考生和本地考生利益,難在增加的教育資源誰投入,補充招生指標怎樣落實。公眾在贊賞各地方案帶來“落實教育公平”希望的同時,更關心上述難題的解決有了哪些進展,飄在空中的“答卷”距離落地還有多遠?為此,本報記者走訪了中東西部一些地方深入調查,并與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談松華等專家共同探討。
補充高中教育資源,錢從哪兒來?
梳理各地出臺的“異地高考”方案可以看到,對于外地生源流入比較多的地區,政府部門在方案中都明確提出,進城務工人員是當地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表示,在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和參加升學考試等問題上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和壓力。
廣東是全國進城務工人員第一大省,隨遷子女眾多,教育資源承載能力不足。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據統計,廣東2012年義務教育階段外省戶籍學生188.1萬人,占全國的1/6。隨遷子女8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地區,按現有學生測算,僅珠三角地區就將至少增加200多所初中和高中,新增各類學校所需的土地、師資、投入等,是廣東難以承受的。而如何解決高中教育承載力的問題,廣東目前沒有明確措施。換言之,即使在2016年符合異地高考廣東報名條件,也可能出現在當地沒有高中可讀的問題。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