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去年年末,一名大學生給報紙寫信稱:“最近上映的電影《1942》,讓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史盲’。我高中讀理科,大學讀工科,很少看課外書。在歷史課堂上,我從未聽說過1942年河南大饑荒……死了幾百萬人,這么大的事,我竟然一無所知。……認識過去有助于理解現在,我這個‘史盲’該多多補課了!”
由此似可管窺我們的歷史教育,尤其是中學理科歷史教學的缺憾。本報特約請北京十一學校歷史特級教師魏勇撰文,探討這一問題。
目前我國教育有兩個特點,大學被就業綁架,中學被應試綁架。要把中學生從“人質”狀態中解救出來,需要全面的教育和社會改革,需要社會各階層的智慧和決心,顯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為中學歷史教師,能夠做的事情固然相當有限,卻也不是無可作為——至少可以讓一部分學生先自由起來。比如,讓占全部學生人數70%左右的理科學生在學歷史時得到解放。
一方面,因為他們不參加歷史高考,而會考要求又比較簡單,“解放”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因為我們看到一些理工科出身的官員、科技工作者甚至校長,在社會問題上的看法仍然停留在他們那個年代的中學歷史教育的水平上,其歷史觀基本局限在中學歷史教科書范圍內;由于專業所限,大部分理科學生很少有機會在課下主動學習教科書以外的歷史,于是,他們在課堂上接觸到的人文教育有可能決定其一生的精神底色。基于此,“解放”有必要性。
再者,教育的事情不能等到根本解決方案來臨時才動手,那樣的話,根本解決方案也許永遠等不到。人類歷史的經驗證明,自上而下設計的完美方案通常不如自下而上形成的自發秩序來得合理,對社會而言,最佳的頂層設計是對自發秩序的認可和完善。所以,我愿意就中學理科歷史教學這樣一個小小的切面來談談我的看法和做法。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