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總統府前副秘書長”陳哲男利用職務收賄,經臺北地院判刑十二年,上訴“高院”改判九年。旦更一審卻大逆轉,由貪污變詐欺只判七月。引起輿論一片嘩然,甚至連同庭的陪席法官陳恒寬和受命法官崔玲琦,因有不同意見一請辭一請調,再度引發臺灣司法風暴。
臺灣《新生報》6日刊載社論指出,對于高院更一審合議庭長曾德水所改判理由,是否符合經驗法則以及多數人認知,因連日來各方多所論述不再探討。現在最開心的仍是司法界一再發生法官貪瀆案,而陳哲男的改判也不符社會期望,在此一狀況下,僅靠法官自律根本不足以匡正風氣。一如在陳恒寬請辭聲明中所表示:“司法最重要的基礎在于人民信賴”。我們不去揣測曾德水法官在改判案中除了法律見解爭議外,是否潛藏其他因素?但這項改判得不到多數“人民信賴”,卻是不爭的事實。設若司法基礎因而動搖,根據現制竟也動搖不了曾德水主持審判的地位!
臺灣對于法官身分的保障可說無微不至,除了八十條明文規定“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第八十一條更規定“法官為終身職,非受刑事或懲戒處分或禁治產之宣告,不得免職,非依法律,不得停職,轉任或減俸”。“憲法”所以如此保障法官,原意即在賦予法官獨立審判空間,使其不受黨派,政治的干擾。此種設計民眾也樂于支持。因為司法是保障社會安定最后一道防線,臺灣司法如不能獨立,又如何公正公平,更不要奢談維護人權了。
社論表示,然而任何制度的設計,都可能產生負面作用。最近若干年來司法所以不被多數人民信任,便是司法品質的下降。由于其中原因復雜,我們不能完全歸咎于法律對司法人員的保障,卻也是造成的主要因素。一位檢察官成了“積案大王”,手上案子可以積壓三、五年不辦。他的長官只能苦口婆心勸其盡速處理,或找人幫忙疏導案源,根本無可奈何。而法官在審判案件時,也曾出現因個人政治立場以及自己親疏關系來決定量刑尺度情形。只要沒有受賄或證據,縱使爭議再大,最后也不了了之。
在目前司法制度下,除了貪瀆有據外,只能靠法官內部的自清自省力量。對于一個龐大體制言,這種力量的出現,或匯聚成一股改革洪流,可說知易行難根本緩不濟急。目前僅剩下“監察院”對法官提出彈劾案,以匡正“違法”或“枉法”判決。然而判決案件是否適當,法律上的見解爭議頗大,“監院”縱有彈劾權也不敢隨便提出,否則很可能落個狗吠火車,或干涉獨立審判無趣下場。
在“監院”全盛時期,島內擁有知名度的“監委”陶百川與黃寶實,曾因當時的臺北市長黃啟瑞貪瀆案的審判,對最高法院法官陳綱、廖源泉提出彈劾案,雙方因而爆發一場法律論戰。陳、廖兩人在移送公懲會后,卻不受任何懲戒處分,可見“監院”對司法糾彈也有力不從心之時。
綜上所述不難知道法官地位的不易撼動了,因此我們只能期待法官能發揮良知良能,一本“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的認知來審理案件,否則下民只能徒呼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