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太陽花”學運持續進行,“立法院”議場繼續被占領,“立法院”運作處于半癱瘓狀態。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法院”議長隔空對立,步調既不一致,也給社會大眾互推皮球的感覺。朝野嚴重對峙,沒有互信,尤其在野黨在學生支持下有恃無恐,朝野協商三度無功而返,僵局無解。
臺灣《中國時報》28日社論指出:本來,僵局不是沒有解決的機會,馬英九已經表示愿意邀請學生入“總統府”對話,但是在互信不足的情況下,雙方的接觸與對話,可以說毫無具體進展。昨日,學運領導人又公開表示要終止一切對話,甚至決定發動凱道大游行,擴大對立。
在“立法院”,原本看似國民黨黨團釋出善意,但民進黨不愿意就此妥協。最后,國民黨團的善意,被國民黨籍的“立法院長”駁回,王金平表示“請朝野各黨團盡速提出符合議事程序及規范之方案之后,會以最快速度再度召開朝野協商”。
在抗爭現場,學生人數有所流失,抗爭學生的體力與意志力都快逼近臨界點,但學運領導人看不到、找不到,也提不出下臺階。每天在“立法院”都出現各種各樣的零星暴力沖突,“立委”與警察、學生與記者等等,氣氛躁動不安,隨時仍有擦槍走火、局面失控的危險。
對話協商沒有進展,一切似乎回到原點。但這個原點是政治對立的原點,是社會撕裂的原點,是臺灣人心浮動不安的原點,更可能是兩岸關系回到不確定前景的原點。我們不得不說,這是政治領袖們必須拋棄一己私心,嚴肅面對的關鍵時刻。
此次學運雖然是“服貿協議”的爭議而起,其實是臺灣這幾年積壓的所有病癥的總爆發。首先,是“親中仇中”的糾葛,是對臺灣發展方向的歧異。必須承認,從2008年到現在,兩岸關系雖然走上和平發展的道路,但臺灣內部的分歧并沒有更好的解決。
其次,是社會“疑中、懼中”的情緒,兩岸擴大交流帶給兩岸很多向上的力量,但另一方面由于兩岸更頻繁接觸,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反而擴大了對大陸的不信任與不安感。“服貿協議”的簽定,代表兩岸在經濟社會文化上將進入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密合,也挑動了對大陸疑懼的情緒,擔心大陸的影響力長驅直入。
第三,馬當局無能的形象或許不盡公允,卻已深植人心,許多民眾大有理由認為,無能的馬當局無法捍衛臺灣與基層百姓的利益。
如今,臺灣執政當局正面臨關鍵性的選擇。從目前局面來看,正面臨三重危機,一是眼前的穩定危機,雖然臺灣學運有開始退潮的跡象,但是臺當局如果展現不出促進對話的誠意與手腕,局勢隨時有重新升高對立緊張的可能。
二是年底的選舉危機,如果沒有意外,面臨學運大沖擊的國民黨,大有可能在年底選舉中大敗,進而嚴重威脅馬英九在最后一年半的執政基礎。
第三,則是臺灣社會大撕裂、大對立的危機,這次學運爆發以后,臺灣社會出現空前嚴重的對立撕裂,在網絡新媒體新工具的推波助瀾下,人人焦躁、人人各持己見的狀況更為激化,即使學運退潮,社會沖突的不穩定因素也不會消弭。
當前的危機如何解決,僵局如何化解,端視執政者的遠見、格局及全民的民主素養。當權者如果只求解決眼前危機,首鼠兩端突然退讓,或一味堅持強硬,恐怕都是危險的選擇。無論走上哪一條路,年底選舉國民黨固然大敗,臺灣社會的撕裂對立也將無法化解,甚至兩岸關系可能倒退,臺海危機再現,這不但是國民黨的悲劇,更是臺灣的悲劇。
這場風暴是社會長期分裂的總發作,像出疹子般需要一點時間排毒,臺灣是一個穩定的社會,各方無須過度憂慮。但風暴本身解鈴還須系鈴人,馬當局應做出智慧的抉擇,社會也需要發揮穩定的力量,促成這場風暴盡速解決。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