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被用來贊美某項工程的話叫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過真正符合這八個字的,想一想,除了李冰父子留下的都江堰,別的還真一時半會兒反應不出來。不過,如果只看前四個字——功在當代,那可太多了。至于“功”的內涵是對人民的功勞,還是領導自己的功績,或者說的更赤裸一點,是政績,是GDP,就見仁見智了。比如,神農架削山建機場這件事,就很有些讓人擔心。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2009年2月18日,神農架機場正式奠基,投資總額高達10億元,計劃今年10月1日正式通航。然而十天前,湖北某媒體一則名為《原始森林山頂打造華中最高機場》的正面報道中提到這一機場“削平了5個山峰、填平數百個溶洞”,引發社會的環境憂慮。質疑聲中,當地政府卻一直不愿對外公布相關的環評報告。記者輾轉于各個部門間采訪,最后得到的回復是:“我們10月之后,有一個正規的,不一定是新聞發布會,但是對社會公眾肯定會有一個交代、一個說法的。”
問題是,今年10月,神農架機場將正式通航。那時候再拿出環評報告,還有什么意義呢?山已經削了,溶洞也都填平了,就算環評不合格,環境也已經改變,再也無法恢復。所以,恐怕那時候拿出的報告,只能合格,也只有合格。
神農架名聲在外,自然輿論對此事高度關注。據當地媒體報道說,“當地旅店老板們盼著這一天很久了”,機場建成“將大大縮短神農架與外界的距離”。但這都是對“當代”而言。我們的歷史上,有過慘痛的“與天斗、與地斗”的教訓,其惡劣后果一直影響到今天。自然是需要敬畏的,神農架瑰麗的地貌和豐富的資源是經過大自然千百萬年選擇的結果,其生物鏈的構建也非朝夕之功。如今人們在一些眼前利益的驅動下,貿然削山填洞,悍然破壞自然法則,置不可恢復與再生的資源于不顧……敢問,當地的決策者們在享受著政績帶來的光環時,念及“千秋”二字,心中可有一絲不安?
環境保護,以及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是一門科學。既然是科學就需要嚴謹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在收到輿論強烈質疑的情況下,依然拿不出環評報告,可以想見這工作做的是多么的不嚴謹,不科學。官方寥寥數語的不會破壞環境的保證,很缺乏說服力,更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別說千秋之后的子孫沒法穿越回來問責,即便是三五秋之后,下一個任期將發生什么就很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