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拆除了其中大部分建筑,其完整性和真實性無從談起,申遺還會成功嗎?借著申遺的勢頭大搞拆遷,推動房地產開發或許才是當地政府的真實意圖。
據報道,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師靈骨的西安興教寺,正面臨大規模拆遷。當地政府給出的拆遷原因,是絲綢之路聯合申遺的需要。因為聯合申遺名單上只有興教寺塔,不包括寺廟內其他建筑。此前,是曲江系公司參與商業運作。
興教寺也稱“護國興教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建于唐朝的古剎,距今有1300多年歷史。因為埋葬著玄奘靈骨,在世界宗教界占有重要地位,是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當地政府不可能不清楚其作為文物的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然而,為了配合絲綢之路申遺計劃,卻武斷地決定將其三分之二的建筑拆除,只保留“三個塔,周圍全部綠化”,“不用考慮興教寺的意見”。
“世界遺產名錄”本是為了激發人們對于那些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珍惜之情,敦促各國政府更好地保護它們而設置的。如果僅為一個遺產名號,卻忽略了保護遺產本身,豈非本末倒置?這種欺世盜名的做法,如何讓公眾理解和接受申遺的意義?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實施指南的規定,一個候選遺產地能否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除了該遺產地本身應當具備公約所要求的突出普遍價值之外,保證其真實性、完整性才是入選的關鍵,至于其周圍是否有綠化,環境是否優美則是無關緊要的。
既然早已啟動申遺程序,當地政府豈能不清楚這些基本要求?如果拆除了其中大部分建筑,盡管那些建筑未必是“文物”,但文物完整性就不復存在;僧人和信眾無法舉行宗教活動,其真實性當然無從談起。而失去了真實性和完整性,申遺還會成功嗎?
實施這樣的計劃,讓人擔心當地政府“醉翁之意不在酒”。借著申遺的勢頭大搞拆遷,推動房地產開發或許才是當地政府的真實意圖。
這樣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曲江系公司曾開創“曲江模式”,即先在歷史文物附近圈地,炒作文化概念,后進行招商引資,使地價升值。這一模式之下,很多文物遺址“遭殃”,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有“關中塔廟始祖”美譽的法門寺在其運營下淪落成“景區”。興教寺最擔心的,就是“成為第二個法門寺”。現在曲江系公司否認參與,那背后運作拆遷的又是誰呢?
興教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文物保護法》第20條明確規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得拆除;需要遷移的,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準。”雖然當地辯解,拆除建筑不是文物,但誰都看出那些建筑早和文物“血脈相連”,豈能隨意拆遷?(王云霞 人大法學院文化遺產法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