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正在熱播的專題節目《明天我們如何養老》,以廣闊的視野、細膩的觀察、富有建設性的討論聚焦養老服務,對于厘清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養老方式的關鍵問題有很大助益。筆者認為,老齡問題專家當借央視之東風,將社會化養老服務的討論引向深入。
人到老年最擔心的是什么?不外是行動不便、視聽和認知能力衰退,以及養老照顧問題。因此,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關鍵,在于解決老年人的身心問題和長期照護問題。
比較多種養老方式,由于成本高、缺乏鄰里氛圍等因素,那種上千張床位的大型養老院模式現在已不再受到青睞。而社區照顧由于提供了就近護理、日托、全托以及居家照顧等多功能服務,更受老年人歡迎,應是未來社會化養老的主流。近年來,發達國家一直力推多功能的社區照顧模式。
鑒于國內的社區照顧尚在起步階段,資金短缺、場地限制以及缺乏專業人員等困難比較多,“社區能養老嗎”成為人們普遍的疑慮。而這一疑慮恰恰反映了目前我們對社區照顧的認識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夠。例如,談論老年照顧,只強調機構養老的床位數和公共財政負擔的一面,而看不到搞好社區照顧是擴大內需的機遇,看不到照顧需求所蘊含的市場和就業潛力。這一認識的滯后,也反映了社會工作、管理學、經濟學和信息技術等學科在老齡問題研究上介入不足。
筆者認為,搞好社區養老要有頂層設計的視野,關注行政、醫療和社區資源的整合,在協調福利資源和市場資源的同時,形成政府、社區和企業多方參與的格局。
就政府而言,高質量的公共政策離不開高水平的老齡研究,應當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一批老年研究中心,在多學科研究和老齡產業開發的結合上下功夫。要重視養老政策之間的協調問題,在推進護理保險制度的同時,加大對社區照顧相關從業者的政策優惠,例如對日間照料和托養的服務實施補貼制度等。
就社區而言,中國社區的居委會建制已為整合養老福利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社區養老需要在政府和專業人士的幫助下進行制度創新,搞好養老服務項目的準入、評估和監督,將社區福利資源的利用和老齡產業的開發集合起來。
國外企業在投入社區照顧、展開連鎖經營方面已有充足經驗,現在,國內社區和企業的合作也開始了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北京已有社區開辦了愛老家園,委托養老服務公司經營,其服務內容包括:托老服務、老年飯桌和送餐服務、上門護理和養生服務等。目前,這一愛老家園用于護理失能老人的床位數已達到總量的60%,遠高于一般養老院的比例,切實滿足了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需求。由此看來,展開連鎖經營的探索,延伸養老服務的產業鏈——中國企業在開發服務流程和培育規范的養老消費市場方面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