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據報道,在廣州供水定價成本“監審清單”中,因重復計算財政投入、高報管網漏損費用,甚至還計入了超標吃喝費,水價成本陡然“虛高”了17.26%。
誰來擠干水價成本“水分”
供水企業的“哭窮”往往是聽證會上為漲價辯護最體面的說辭,而在廣州相關部門率先公開監審報告的自曝“家丑”中,供水成本中的“水分”著實令人咂舌。竟連不合理的招待費用也跟供水成本掛鉤,一些企業的“糊涂賬”又怎能讓消費者輕易埋單?
包括自來水在內的公共資源類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確實復雜。但是,不管怎樣的專業化規范與漸進式改革,防止企業以一己私利綁架社會公共利益,都應成為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若想擠干公共產品與服務成本中的“水分”,就不能讓第三方的成本監審走過場,更少不了政務公開陽光的持續照耀。(洪樂風)
新聞背景:兩年前因山體滑坡、地面塌陷造成房屋嚴重損壞,廣西來賓吉利村、山背村的幾百戶村民搬進臨時搭建的板房。但本應在2011年1月搬入的安置小區,至今仍未完工,房屋質量堪憂。
安置小區久建不成應徹查
一面是入住承諾,一面是群眾既不能搬入安置小區、又無法滯留臨時板房的現實無奈,在承諾與現實的空白之間,當地的公信力悄然流失。這說明,重視民生、以人為本不能只停在嘴上,還要見之于行、行之有效。
據報道,安置小區建設資金由村民自籌和當地政府配套,而承建公司聲明未收到政府配套資金。事實真相還有待調查澄清,公眾卻有理由關心:政府配套資金為何遲遲不能到位?這中間是否有“跑冒滴漏”?顯然,需要當地政府加大公開力度,把配套資金的運用置于公眾監督之下,確保配套資金撥得到位、用得及時,確保安置小區及時保質建成,不要再讓村民毀了房屋更傷了心。(德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