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業專家王丁棉關于“中國乳業標準全球最差”的觀點引起軒然大波后,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成為首個站出來公開支持該觀點的企業家代表,然而郭言甫出,即被光明乳業代其收回;而王丁棉本人也表示,自己最近備受各方壓力和“公關”(7月11日《京華時報》)。
曾經,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對于“中國乳業標準全球最差”的公開支持,被普遍視為一種積極的內部分化,甚至有人為此在網上發起倡議:今后喝奶只喝光明奶。但是,光明乳業卻在官網上,將此稱為“一些媒體夸大報道”,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就這樣被莫名其妙地收回。
毋庸諱言,光明乳業的公開質疑,已經止步于傳說中的各方施壓和公關。那么,究竟是誰在暗地操作對于“中國乳業標準全球最差”支持者的施壓和公關呢?如果說全球最差乳業標準是被大企業操縱的結果,那么這種施壓和公關除了大企業之外,必然少不了標準制定部門以及行業監管部門的參與,否則,平等競爭的企業不至于如此膽小怕事,連說出去的話都要再吞回去。
事實上,倘若光明乳業不僅公開炮轟現有生乳標準,并且主動揚棄國家標準向更高的國際標準靠齊,借機取締常溫奶大力發展巴氏奶,肯定是一個絕佳的推廣機會,會很快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支持。不僅自身市場份額會大幅翻番,更會帶動其他乳企向高標準看齊,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光明乳企當然不可能看不見這樣一個絕佳機會,以總裁郭本恒炮轟生乳標準作為免費的宣傳廣告;只能說,為了討好消費者而與國家標準作對,是身為國企的光明所不敢逾越的雷池,他們主動放棄了這個發展企業的機會,重新站隊到國家標準的那一邊。
國企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常常遭遇質疑,但是國企在問題事件面前的政治嗅覺永遠是第一流的。事實證明,如果要讓國企在監管部門和消費者之間單選一個支持者,被選擇的肯定不是消費者,光明乳業收回總裁發言,就是一個明證。
雖然是市場經濟,但消費者始終無法說了算:在制定國家標準時,他們是局外人,無法用手投票;即便是事后反對全球最差的國家標準,他們同樣無法有效施加影響,連用腳投票的權利都被事實上剝奪——奶粉還有洋的可以買,可液態奶和酸奶洋的很少,只要乳企“統一戰線”就可以無視消費者的憤怒,這實在是中國消費者的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