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如下:
中國大陸經濟“保八”之戰,正進入相持階段。四個多月過去,當局已體認到,單靠四萬億大投資,還不能充分提振經濟,再加碼擴大投資,恐非良策,經濟要“保增長”,且是在“保八”基礎上的持續增長,還得找尋新動力。當局正在啟動三個新的引擎,以求為經濟發展加力。
在一輪刺激經濟的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逐步下達后,近期大陸開始轉向區域發展政策調整,連續公布了上海和浦東的發展政策、福建海西經濟區加速建設政策,正在醞釀中的還有深圳綜合配套改革政策。這正是中南海思路調整,以區域振興以點帶面,為經濟增加新動力的重要舉措。
先看上海方面,大陸連發兩招,先是再度確認上海建設“兩個中心”,即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接下來宣布將上海南匯區并入浦東新區,構建“大浦東”。
上海建設“兩個中心”,不是新提法,但這次上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不僅有政策扶助,還有傾國之力支持,令上海“兩個中心”建設,有了加速時間表。與之同時,把南匯區并入浦東,形成大浦東新區,浦東土地、人口等發展制約迎刃而解,為上海的“兩個中心”建設創造條件,迎來資源,浦東乃至上海,有了新的增長動力。
再看福建的“海西”。福建五年前就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之議,幾經爭取列入國家區域發展規劃中,這次繼為上海加力之后,又為“海西”升位,以國務院“意見”形式,賦予經濟體制改革和創新“先試”權,以及相關的特殊政策,確認其加速發展。
這次大陸放馬加鞭,讓福建加速建設“海西”,可理解為外部環境改變,兩岸緊張局勢全面緩解,在“三通”實現后,兩岸經濟交往進入正常化、擴大化、對接化的階段。以閩臺久遠的歷史淵源和現實的經濟往還,建設海西經濟區,以之為橋頭堡,打開兩岸經濟的產業和市場對接之路,已有可能。而長期平淡的福建經濟,當然也因“海西”而獲得新生機。
再就是深圳,繼下達“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之后,一份“深圳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已提交大陸官方審批。這份改革方案,其核心內容是以“先行先試”權,令深圳經濟特區進一步開放,與香港展開密切合成,在金融、物流、貿易、科技等領域,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港深新區域中心。
打造港深合作新區域中心,既有穩定香港發展之心,又有扶持深圳更上層樓之意,還為珠江三角洲的全面轉型創造新的空間。更深遠一點的意義,則是在經濟發展、行政管理、社會管理等領域的體制改革上,摸索出新的道路,為全國的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起示范作用。
由之而看,上海打的是“中心牌”,福建打的是“臺灣牌”,深圳打的則是“香港牌”。三張牌打出,首先產生刺激區域發展的作用,上海是由大浦東至大上海,再輻射到長江三角洲;福建“海西”,不僅可帶動福建全省,更西至廣東潮汕、北連浙江的溫州,銜接長三角和珠三角;至于深圳,則影響著珠江三角洲乃至泛珠三角洲地區。
其次,由小一點區域的發展,帶動大一點經濟帶的發展,出現區域經濟振興和加快發展,最后產生的是對整體經濟的貢獻。近期而看,刺激了今年的“保增長”,長遠一點看,則為中長期發展,打下基礎設施、市場建設等基礎,帶來新的動力。
再次,三張牌打出,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方案,可以由之破題,諸如人民幣跨境結算、流通體系便利化、內外貿易一體化等試驗,將順利展開,對中國大陸整體經濟體制的改革,將產生積極的推動。而中國大陸經濟在一定時期中仍然要依靠改革的推動。
據此我們可以摸索到,中國大陸經濟的新脈動,是以區域發展新策略,找尋經濟發展新動力,近求“保增長”,遠求持續快速發展。但這也帶來新的課題,就是在確定新的發展引擎中,如何深化體制的改革,如何推動結構的調整,又如何平衡區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