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呼聲》月刊8月號文章,原題:中國進化的管理經濟模式——專訪美國知名投資家吉姆·羅杰斯
中國變化方向非常正確
《呼聲》:在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引發金融危機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采取了包括銀行國有化和企業救濟在內的一系列政策,似乎在走一條“社會主義化”的道路。然而,這些卻是中國過去確立的制度。中國股市急劇反彈,在某種程度上是否應該歸功于中國“最先進的經濟模式”?
羅杰斯:現在的中國越來越像資本主義,而美國反而變得越來越社會主義。從全世界來看,這是一種巨大的轉變。
《呼聲》:再過20至30年,美國政府的控制將會進一步加強,混亂也會增多。另一方面,中國政府的控制將會減少,并將取得很大的成功。
羅杰斯:我不認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是最先進的。鄧小平在1978年曾經說過要開創新的事業。他還說:“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30年過去了,中國一直在走資本主義化的道路。換言之,在這30年里,中國變成了一個開放的市場。
一個如此開放和資本主義化的市場遠遠勝過封閉和社會主義化的市場。中國變化的方向非常正確。因此我認為今后將是“中國時代”。
《呼聲》:不過,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否應歸功于中國對國家經濟的有效管理?與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實施決策的速度快,能夠迅速地采取經濟對策。
羅杰斯:中國很多經濟領域不存在官僚體制。換言之,決策過程沒有繁瑣的程序。因此能夠很快地決策。當然,并不是說官僚主義根本不存在。經濟領域幾乎都處于自由市場的狀態。在現在的美國和日本,這樣的狀況是不可想象的。決策過程過于官僚,影響了政策的實施。
《呼聲》:中國政府適時推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其中包括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強項。日本產業界也寄希望于中國經濟的復蘇,您認為中國能夠成功地實現向內需型經濟的轉變嗎?
羅杰斯:擴大內需作為一項長期戰略是有效的。不過.有必要實行促進消費的政策。政府有必要提高民眾的收入,鼓勵購買汽車,開發農村市場,穩定房地產市場,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宅,加快去年四川大地震受災地區的重建工作。
西方信用危機史上空前
《呼聲》:中國將會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實行資本主義并將獲得成功。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將如何復蘇呢?您如何看待目前道瓊斯股指的上漲以及企業業績的好轉?。
羅杰斯:美國市場行情雖然出現了反彈,但與以前最好的時期相比,已經算不上是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強大的國家。
正如你所講的,現在美國希望推行的是社會主義的政策。而市場需要的是可信的計劃。正如過去在應對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問題上的做法一樣,美國政府每次公布計劃,就會引起市場的動蕩。
《呼聲》:美聯儲投入的巨額財政資金,難道不能夠刺激經濟嗎?
羅杰斯:美國政府的計劃只是幫助了前財長保爾森的友人們,對支付了稅金的貧困的人們并未起到救濟的作用。這一計劃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美國正處于嚴重的衰退當中。歐洲國家以及與歐美有關聯的亞洲國家也處于同樣的狀態。如此嚴重的信用危機在美國乃至世界史上都是罕見的。我們都將為此付出代價。即使是在半年后,我們也無法說:“現在衰退已經結束,讓我們重新開始吧!”
美國試圖通過降低利率來渡過危機,這是一種破壞性的對策。美國試圖讓美元貶值。中國卻是在提高利率。即使從世界范圍來看,美聯儲的政策也是最糟糕的。或許再過10年至20年,美國的中央銀行將會消失。
人民幣將成為基礎貨幣
《呼聲》:如果美國經濟進一步動蕩,并且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中國遲早會取代美國掌握21世紀的霸權。喬治-紹羅什曾經說過,中國早晚會超過美國,雖然他沒有提到具體的時間。您如何看待?
羅杰斯:或許會超過美國,不過那是以后的事情,在今后10年或20年內不會發生。
《呼聲》:您在接受其他采訪時曾經講過,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將取代美元成為基礎貨幣。
羅杰斯:我曾經講過美元基礎貨幣的地位早晚會被其他貨幣取代,現在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是人民幣。目前,人民幣還是一種管理下的貨幣,因此認為人民幣會很快取代美元是不現實的。但從長遠來看,今后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誰也無法預測。
正如前面所講的,中國市場目益開放,從長遠來看,完全有這種可能。事實上,巴西總統盧拉已經向中國提出了用人民幣結算的建議。或許中國與臺灣的貿易不久將會使用人民幣。如果這種趨勢發展下去,那么人民幣就有必要變成自由流通的貨幣。屆時,人民幣對美元將會急劇升值。
《呼聲》:美國已經無法承擔起拉動世界經濟的作用。下一個主角會是中國嗎?
羅杰斯: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但要將整個世界經濟從衰退中解救出來還力不從心。目前,即使是中國和印度經濟合在一起,也遠不及美國經濟的規模。從這一點來說,中國投入了4萬億元財政資金還顯得微不足道。
不過,中國的銀行資本很充足,其貸款將會促進經濟的增長。雖然世界經濟處于動蕩之中,但中國借助銀行貸款可以使本國產業盡快得到救助。這對世界經濟無疑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雖然中國還沒有能力來拯救世界經濟,但至少可以對全世界人們的信心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環球時報作者大野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