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的最后原則 不能兩極分化
說到原則性,那么毛澤東的原則性到底在哪里?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他堅持的最后原則究竟是什么?或者說他的立場在哪里,他的底線又在哪里?
我們都知道,關于社會主義最大的原則無非是這么三條: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這些都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原則性很強的東西。那么這些東西,在毛澤東那里,就一定是他的底線嗎?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具體分析。
比如說按勞分配,毛澤東就從來沒有把它當作一個最終的原則去堅守。他甚至認為,按勞分配是“資產階級法權”。1974年,他在會見丹麥首相保羅·哈特林時說過:“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后來,他又多次談到這一觀點,強調要限制“資產階級法權”。在他看來,按勞分配某種意義上是用形式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所以說,這并不是他要堅持的最后底線。
第二個,關于計劃經濟。人們常說毛澤東時代是計劃經濟的時代,這個話一點都沒有錯。因為在《共同綱領》里面,就說新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而不是說要發展市場經濟。但是到過渡時期即將結束時,毛澤東已經看到蘇聯計劃經濟的許多弊端,開始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比如他說過:“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
正是從那時開始,毛澤東提出探索適合中國的建設道路,要實現第二次結合。為實現第二次結合,他寫下了《論十大關系》等重要著作,提出很多好的思想,努力擺脫蘇聯計劃經濟的束縛。
然而要打破蘇聯計劃經濟的體制,談何容易。因為搞經濟建設不像打仗,有自己獨特的規律。
[ 責任編輯:王思羽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思羽
原稿件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