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于丹作為嘉賓應邀參加北大昆曲雅集。日前,據微博和媒體報道,活動現場有觀眾高喊“于丹,滾下去”,但人民網“求真”欄目記者發現,于丹停留在臺上一分鐘左右的時間里,并無網絡傳言中所說的過激言論出現。 (11月20日 人民網)
這是人民網名曰求真的一個欄目,力求全面再現于丹當晚在北大被轟的現場細節,遺憾的是這個東拉西湊的報道,并未給人清晰地現場,于丹在現場到底為什么被轟,怎么被轟,于丹在現場說什么,都沒有清晰地報道,都是一些只鱗片爪的微博,包括事后于丹本人的回應。
看起來這又是微博惹的禍,先是微博曝光朦朦朧朧,后是于丹微博回應閃爍其詞。但是網上倒于丹的嗆聲不斷,不過作為主辦方的回應有焦點,一是于丹是為昆曲盡義務,二是于丹對昆曲有很深的感情和了解,三是為于丹被嗆深感不平。
在這個自媒體時代,誰都有說話的權力,所以權威和名人不再像以往那樣一言九鼎,公眾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回應。于丹作為名人有其特殊性,如果沒有官方對儒家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推崇,她的散文詩般的論語讀后感,就不會有洛陽紙貴的效應,不過這無可厚非。于丹三歲就聆聽昆曲,和現在的昆曲大師有很深的交往,可以在央視的平臺上對昆曲評說一二,這都無可指責。問題是為什么于丹會被聽戲的戲迷面對面的嗆聲。
昆曲是國粹、是遺產,對大多數人而言,不過是陽春白雪,至少包括我是沒有品嘗過原汁原味的昆曲,但是由昆曲演化而來的京劇,到是家喻戶曉,不可否認京劇的家喻戶曉,要得力于文革時期的八大樣板戲,把京劇當作一種工具面向大眾,無意之中在文藝面向大眾、面向工農中,讓京劇由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轉變成為大眾藝術。但是現在盡管有人還在力推京劇藝術,在普通民眾面前,還是在不斷式微。昆曲也或是那種精巧玲瓏的小眾藝術吧。
這個有多位昆曲大師合演的一臺昆劇表演,名為雅集就很陽春白雪了,又是在北大的舞臺,更是高雅,不過舉辦方承認大多數是自己花錢買票的北大之外的戲迷,因此這一聲頗有點石破天驚的嗆聲,到底發自誰的口中,到現在還不明白,到是北大理所當然的戴上了這頂高帽。如果真的是北大人發出的“嗆聲”,到也讓我們看到了北大還有點精氣神,如果不是北大人而是花錢買票的戲迷的聲音,北大又有什么理由享受如此尊貴?到現在“北大一聲嗆”是誰發出的,真相未明。
于丹悲嗆冤枉嗎?筆者認為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一次偶爾碰撞,于丹一不小心掉在中間受傷了,戲迷是來聽大師戲的,他們花錢只對戲感興趣,那時那刻的戲迷在大師們的出神入化的熏陶中,是無法忍受戲外“雜音”的,主辦者邀請你作總結也好分享心得也好,盡管你于丹昆曲藝術素養有多高,都沒有想到那晚昆曲雅集水準再高,只不過是一場商業演出而已,戲迷花錢是來聽戲的,不是來點評國粹的,花錢了自然有選擇,有戲迷不選擇你,是因為道不同不同歸。這與北大無關,與昆曲無關。明白了這點,于丹應該品味你煲的所謂“心靈雞湯”,是不是有一點“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的味道呢?(中國臺灣網網友 肖勇)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