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文物遭到“蹂躪”?這不是發生在1860年,而是就在今天。據媒體報道,圓明園去年4月出土的文物中,規月橋的乾隆御筆構件遭墨潑拓印,文源閣的冰裂紋地磚則被掀翻。
上周,法國皮諾家族捐贈的鼠首和兔首剛落戶國家博物館,引發了全社會對于圓明園文物的關注。但圓明園并不是只有獸首。歷史上,圓明園的面積,至少相當于500個“鳥巢”體育館,即使現在已經開放的面積,也相當于200多個“鳥巢”,其中散落了不計其數的文物。雖然,像獸首這樣的珍貴文物不少都因當年的那場掠奪而流失海外,但在現在的圓明園中依然有著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物品,特別是在近年來的挖掘中,出土了像乾隆御筆構件等文物。
圓明園內的文物本應該得到保護,現在的情況無疑讓人痛心。據知名人士透露,這主要是因為在開發過程中,工作重點還未進入到文源閣和規月橋一帶,在文物出土之后也沒有進行好好的管理。
出土的文物為什么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其中的原因非常復雜,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認為其經濟價值不大。近年來,圓明園文物在海外被拍賣并不少見,據專家估計每年有10次左右。類似的新聞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中國媒體上出現。許多本身文物價值并不高的拍品,因為貼上了“圓明園”的標簽,從最初的“無人問津”飆升到令人咋舌的天價。就拿獸首來說,從最初的幾十萬元,到現在已經上億,也難怪當鼠首和兔首落戶國家博物館,能夠引發海內外眾多媒體的關注。與此相比,一些有價值的圓明園文物,因為沒有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或者不能上拍,而得不到妥善的處理,甚至被隨意放置,在經過了風吹雨淋之后受到侵蝕。
市場價格不高,并不代表文物沒有價值。在圓明園研究的業內人士看來,在圓明園遍布的乾隆御題詩構件,就像是當年乾隆寫的“微博”,像此次被涂鴉的一塊,內容為“拖如玉帶曲如鉤,上置行廊又似舟。仙術何須倩法善,往來常作廣寒游”,其為廓然大公八景詩的一部分,對于還原被燒之前的圓明園,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說,如果發掘出來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還不如不發掘。當發掘與保護技術還遠遠不過關的時候,發掘就是毀滅,我們愧對的不僅是我們的祖先,還有后世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