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的校長們,一改多年枯燥的“說理”模式,用真摯的情感和個性化的語言,或引用網絡用語,或借鑒電影臺詞,或自創深情詩歌……在畢業致辭中展示本校特色和理念,表達對畢業生的祝福和囑托,但這一系列的特色演講引發了一波又一波討論的熱潮。
【正方觀點】
拋棄以前枯燥乏味官腔的畢業致辭,校長們親自寫下對畢業生的臨別贈言和忠告,句句表達了真情實感,字里行間是對遠行孩子的不舍和祝福,能夠用同學們最熟悉最喜歡的旋律來融入自己的囑托、忠告,這讓即將離校的畢業生倍感親切。在畢業典禮這樣特殊的場合,能夠有效傳遞感情、產生交流、引起共鳴,與學生拉近了距離,演講生動、貼近學生生活,這樣的校長值得肯定。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閻立鋒認為,近年來,從南方幾所高校開始,畢業典禮上的校長致詞越來越好聽。他說:“語言風格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問題,語言的嬗變預示著治校觀念的改變,教育理念的更新。我相信,校長們這一次對學生們這么講話,下一次便會對教師也這么講話,這樣的遞進效應,對于高校的變革有很大的正面價值。”
來自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陳云柯同學,對中國大學校長特色演講很感興趣,他表示,在美國接受的西方教育和中國的傳統教育完全不同,中國的校長往往給人死板、嚴肅的刻板印象。但是從這次畢業季的致辭中,可以看出校長們拋棄了以前的陳詞濫調、官腔老調,引用同學們熟悉的網絡語言,更貼近了大家的生活,顯得非常親切。而且校長們的發言真正為畢業生提供了有意義的建議和期望,讓大家在風趣中接受教誨。對即將面臨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校長能放下架子親近學生與他們溝通,像朋友一樣交流,更容易讓他們接受。
【反方觀點】
也有觀點表示這是大學校長們的一次“集體作秀”,為了學校的聲譽,互相比拼、宣傳學校理念,把畢業典禮作為傳播口碑的場所,并沒有真正為了學生的前途著想。有學者表示,中國大學的校長平時見不到人,唯有在畢業的最后時刻發表一些感人至深的講話,對學生沒有實際的意義,這樣的行為不應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學校的精力應該花在4年中對學生的學業指導和個性化培養上,要對得起學生花費12年時間進入大學的辛苦付出,而不是到了離開的時候才來反思、總結,這只會成為學生們的遺憾。
有網友評論:“濫用網絡熱詞,并非親民象征,而是缺乏精神自信的表現。一個校長不能在畢業典禮上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期待與祝福,不能用自己的真誠講演打動即將離別的學子,只能說這個校長沒有對自己院校文化的真正體悟,沒有對學生的真情實意,沒有令人信服的引領學生的真正精神境界!”
廈門大學2011級畢業生王銀珂對此發表看法說:“盡管大學的畢業典禮確實需要注入一些新鮮元素,但沒有必要采用過度娛樂的方式,尤其是引領中國高校教育的名校。試問幾十年后,當你憶起畢業典禮時校長的‘傷不起’,不知有多少是值得回味的呢。”他認為校長的畢業致辭應該更務實更貼近畢業生的生活,而不是那種笑一笑就過了的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