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凱歌任總導演的大型魔幻神話劇《希夷之大理——望夫云》已于7月6日晚正式首演。不過,這部實景劇從籌備時起,民間對它的質疑甚至“炮轟”就不絕于耳。對此,大理市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主任趙廷標稱,北水庫升級成為《希夷之大理》演出場地后,不僅沒有破壞環境,此前存在的環保隱患和社會治安隱患也都將“迎刃而解”。(《羊城晚報》7月10日)
實景劇到底有沒有破壞環境,只要把這一項目的環評報告拿出來曬一曬便知道。在素有大理“雙眼”之一美稱的北水庫搞4000名觀眾的實景演出,按照國家環保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之規定,理應進行環境評價。
閉口不提環評,而僅僅以消除了所謂“環境隱患”、“治安隱患”作為實景演出必要性的證明,這顯然缺乏說服力。一者,實景演出并非診治水庫“環境隱患”的良藥,倒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環境隱患”。此前,當地醫院污水、居民生活廢水直排入庫,并不是水庫本身的過錯,而是地方政府長期疏于管理、不重視保護自然環境的惡果。即便不搞實景演出,當地政府也有責任修復自然環境,治理生活污水。
眼下,這一動輒數千人的大型實景演出,完全“借用”了水庫的環境,期間到底對周邊環境產生了哪些不利影響,長期演出造成的環境壓力如何釋放?這些問題均需一個科學、量化的說明。
再者,水庫一帶雜草叢生并不必然導致社會治安隱患,管委會主任的上述表述未免太委屈了水庫。為什么治安問題屢屢發生在水庫周邊?根子還在于治理思路、治理水平存在問題。
當地官員認為,這些年來大理古城旅游日漸衰微,根源在于大理成了昆明和麗江的“中轉站”,夜間“留不住人”,所以需要搞一個大的文化工程來“留住人”。某種程度上講,恰恰是大理日漸泛濫的城市化、現代化,讓前來感受寧靜、和諧的游客棄之而去。不認真反思個中原因,反而背道而馳,大興土木,大搞人為景觀,實在是南轅北轍。這些年來,大理破壞自然環境的事件屢屢被媒體曝光:2010年,大理洱海側畔的情人湖消失了,一座座別墅拔地而起。此舉雖引來公眾如潮批評,卻未能遏制當地破壞環境的野蠻。從眼下的實景劇即可發現,當地對待自然環境還缺乏足夠的敬畏。
早在2006年,陳凱歌《無極》劇組被曝破壞香格里拉自然保護區環境,公眾對此當記憶猶新。那起事件曾直接催生“綠色影視”文件的出臺。2007年年初,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等四部門共同發文,要求加強環境敏感區影視拍攝和大型實景演藝活動的管理。陳凱歌導演的魔幻神話劇有沒有破壞環境,怕不是當地管委會一家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