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7年113空戰中解放軍空軍取得1:0的勝利后,臺海的天空小半個世紀再無硝煙。20年來,美國竭力想維持兩岸空中力量的所謂平衡,兩岸空軍實力對比一度呈螺旋式上升。但螳臂當車者,終會被歷史車輪碾碎。
據軍事評論員高卓介紹,1992年解放軍從俄羅斯引進的首批蘇-27裝備南京軍區空軍,鋒芒直指臺海,對當時還裝備著F-104和F-5的臺灣地區空軍造成了空前震撼。
1992年9月,美國總統老布什宣布向臺灣出售150架F-16A/B。
1994年臺灣研發的IDF開始裝備,不過其性能在四代機中墊底。
1997年又引進法制幻影2000戰機,1999年其四代機總數達340架,此時僅有50架蘇-27的人民空軍再度面臨挑戰。
于是,在2000年沈飛開始按協議組裝蘇-27同時,解放軍又引進多用途能力更強的蘇-30MKK,裝備了我軍第一種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R-77。
作為回應,同年美國批準向臺出口AIM-120C5空空導彈,但規定這批導彈暫由美方代為保管,若臺海“空中力量平衡”發生變化在48小時內交付導彈。
解放軍在2004年放出扭轉乾坤的勝負手——自行研發的殲-10批量服役,使臺灣苦苦維持的質量和數量優勢崩潰。
2007年,航電武器全面提升并國產化的殲-11B也定型了,霹靂-12空空導彈、“太行”發動機等的裝機使大陸優勢越來越大,即使2009年美國向臺交付AIM-120C7,也已于事無補。
16年來臺灣地區空軍沒有一架新機入賬,F-5機群不斷老化退役,幻影2000的升級受制中法關系而只得部分封存,已經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