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題一直是中日之間最為引人關注的內容。我個人認為,1945年之前日本的所作所為沒有辯解的余地。從1931年的滿洲事變(注: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的確一直在侵略中國。
日本退出國際聯盟后的23年是孤立無援的,1956年得以重新加入聯合國,日本的喜悅之情難以想象,因此日本憲法與聯合國憲章一致,秉承聯合國憲章的精神,日本戰后的主流確實是和平主義,不使用武力,不去侵略別國領土。我希望大家注意的是,日本戰后的和平主義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綿延不斷傳承到了今天,在今天也沒有發生變化。
我認為,現在的日本不可能重走軍國主義道路。今年是戰后第70年,對戰后的日本人來講,和平主義思維已經滲透到大部分人的頭腦當中。戰后日本一直在遵守憲法第九條,不設立陸海空三軍及其他戰爭力量,這是因為日本當時希望成為“亞洲的瑞士”,但是這種想法持續的時間并不長。我們看到亞洲發展的一些實際情況,這也決定之前的想法是不切合現實的,現在我們回到了現實之中。比如說在與朝鮮的關系,還有不斷發展的對華關系方面,日本存在一道“保險”,這方面日本國民如果達成共識的話,是不會對亞洲各國構成威脅,日本的政治家和軍方對此是深信不疑的。
基于現實主義的和平是安倍政權的核心。在安保法案的制定中,確實有不少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地方,但日本是希望更加積極地參加聯合國的維和活動,所以安倍提出了“積極和平主義”的說法。我自己的理解是,“從乞求的和平”轉向用自己的手去實現和平主義。
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對必須在亞洲近現代史中承擔的責任知之甚少,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此前,陳健大使(我的在聯合國的前同事)在發言中對于日本拒絕承認南京大屠殺的事實表示遺憾,認為這影響了日本的國際聲譽,我同意陳健大使的意見。
對于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我認為應該慎重,尤其是現階段政治家不應該參拜靖國神社。但是,也存在國會議員去靖國神社是為了參拜自己至親(親人)的情況,如果能把甲級戰犯分開,放到別的地方的話,或許能解決目前的問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成立專門委員會提議建立諸如千鳥淵公墓這樣的第三者場所來供奉甲級戰犯,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構想被擱淺,我認為應該繼續推進。(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公益財團法人國際文化會館理事長 明石康,本文由邢曉婧、范凌志根據作者在10月24日至25日舉行的“北京—東京論壇” 雙邊政治與外交分論壇上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