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日本靖國神社17日至20日舉行秋季例行大祭。連日來,至少已有3名內閣大臣級官員先后前往參拜。20日上午,又有約170名國會議員或議員代表進行集體參拜。而首相安倍晉三雖未親自前往,但他已于17日以“內閣總理大臣”名義自費向靖國神社供奉祭品。
眾所周知,供奉著戰犯的靖國神社和神社內的“游就館”,是美化日本侵略戰爭、宣揚錯誤史觀的場所。然而,每年靖國神社春秋兩次例行大祭以及8月15日日本“投降日”當天,總會有大批日本右翼政客不顧周邊鄰國一貫反對立場堅持前往參拜。他們打著“祈禱和平”的幌子,把參拜靖國神社當成了撈取政治資本、展現所謂對鄰國“強硬”政治姿態的秀場。
日本政府口口聲聲表示接受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并以此作為戰后日本重返國際社會的基礎,而其領導人向靖國神社供奉祭品、內閣成員和國會議員前往參拜,這本身就極為矛盾。右翼政客和學者們不僅為參拜行為找出各種“正當”理由,甚至還不斷叫囂,稱解決靖國神社的根本方法就是通過堅持不懈地參拜“讓鄰國閉嘴”。
日本右翼政客向靖國神社“致敬”的行為,無異于給當年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侵略戰爭進行“背書”,無異于挑戰奠定戰后國際秩序基礎的《波茨坦公告》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結果。這種行徑自然要招致國際社會,尤其是深受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傷害的中國等亞洲近鄰的強烈反對。
日本政府經常吹噓,日本戰后70年一直在走和平道路,而恰恰是現在,日本卻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讓日本得以重新獲得對外發動戰爭的能力,并致力于修改束縛日本行使武力的和平憲法,這無疑將給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帶來威脅。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是國際社會共同回顧總結歷史、展望規劃未來的重要年份,而對日本來說,也是妥善處理歷史問題,同軍國主義劃清界限,卸下歷史包袱,面向未來的良機。然而,恰恰是日本在戰后70年的今天,仍遲遲不愿放下這個歷史包袱,而且越背越起勁,其直接后果是破壞日本與鄰國的關系,損害日本的國際形象。
改善同鄰國的關系,是日本未來終究要選擇的道路。人們也注意到,日本政府近期釋放了同鄰國改善關系的意愿,但具體怎么做,還要看日本政府是否有足夠的誠意,是否能以實際行動將其在歷史問題上向國際社會作出的鄭重表態和承諾落到實處。日本政府應該明白,如果堅持“說一套做一套”的兩面派做法,它無法真正取信于鄰國和國際社會。(藍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