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識別區,顧名思義,是指一國基于空防需要所劃定的空域。目的在于為該國軍方及早發現、識別和實施空軍攔截行動提供條件。目前,世界上有二十多個國家劃設了防空識別區。2013年11月23日,我國根據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四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一九九五年十月三十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和二〇〇一年七月二十七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我國的防空識別區是依據國內法劃設的,亦完全符合國際法及國際慣例,正可謂既合理又合法。然而,早于中國44年劃設防空識別區的日本近日來拉攏美國等多方勢力對我劃設防空識別區的行為橫加指責。回顧歷史,分析當下,遙望未來,日本有關防空識別區的一系列舉動不僅影響了地區穩定,而且包藏了重要的戰略企圖。
1969年,日本設立并公布實施了防空識別區。四十多年來,日本對其防空識別圈進行了數次調整,使其范圍已經遠超日本方面的空防需要。在此期間,日本針對東海方向的防空識別區進行了兩步處理:其一,借防空識別圈凸顯其“海洋利益圈”。經過多輪擴張,日本在東海方向劃設的防空識別區不僅非法囊括了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空,而且局部甚至越過了日本單方面主張的所謂“東海中間線”的空域范圍。其二,偷換概念,愚弄國際社會。在日本劃設的防空識別區范圍內,日本方面故意混淆領空與防空識別區的概念,并以此為據,多次派出戰機非法監視、跟蹤我國軍機甚至無武裝的海監飛機。
我國劃設防空識別區后,日本則立即糾集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軍事盟國”共同對我正常的劃設行為進行指責、攻擊。殊不知,日本已打錯了如意算盤,美澳韓等國在這一問題上各有謀劃,且與日本方面不盡相同。澳大利亞實質上是跟隨美國“打醬油的一方”,不會也無法做出進一步舉動;韓國方面也已針對蘇巖礁的問題做出澄清,以此防止中方的誤會;美國看似為日本站臺幫腔,實則是出于一己之私利。美國近年來進行海洋戰略調整,將過去強調全球性威懾能力的藍水戰略升級為強調對他國濱海地帶控制能力的棕水戰略,故而其需要進一步依托軍事同盟和地區爭端,美方擔憂的是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的行為打破其心中的“東海力量平衡”。美國近日一系列言論和舉動都是根源于此,其與日本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的戰略企圖則并非完全重合。
以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為借口,日本方面展開了新一輪戰略擴張的計劃,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在小笠原群島方向擴展防空識別區的范圍。依筆者看來,日方此舉目的有二:首先,日本方面與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圍堵”仍然沒有擺脫“島鏈封鎖”的窠臼。日方在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時進行挑釁是維持“第一島鏈”之策,計劃在小笠原群島方向擴展防空識別區則是強化“第二島鏈”之舉。其次,日本將小笠原群島附近的沖之鳥礁“變礁為島”,企圖將43萬平方公里的國際海域占為己有,故而先用“防空識別區”將其包圍,在戰略上徐圖緩進,戰術上小步快跑,其目的仍然是希冀通過無限制的海空擴張實現其“世界大國”迷夢。(本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海疆問題專家王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