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蔡英文終于如愿以償,正式執掌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完成其文化策略布局的重要一環。她在新一屆“文化總會會員大會”致辭時,進一步闡明其文化政策,言辭間又流露出對“中華文化”的輕忽態度。
對此,華廣網3月12日發表《臺海研究》執行編輯、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博士后王貞威的評論文章指出,中華文化總會成立已有50年歷史,在推動中華文化發展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67年,臺灣當局領導人蔣介石為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倡議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并兼任首任會長。1990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改組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2006年,更名為“國家文化總會”。2010年,改為現如今的“中華文化總會”。
“中華文化總會”是臺灣當局力圖“復興中華文化”的重要舉措,歷任會長基本上也都是由臺灣當局最高領導人兼任,可見對這一組織的重視。該會以“建立文化主體性,弘揚人本精神”為宗旨,其根本目的是弘揚中華文化,至少也是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那么,新任會長蔡英文對中華文化的態度如何呢?蔡英文致辭全文,除了在迫不得已使用“中華文化總會”機構全名時提到“中華文化”兩次之外,通篇不見“中華”兩字,刻意回避該會的宗旨和歷史定位,反倒是以“臺灣文化”為中心展開論述,強調所謂“在地文化”,多次提及“臺灣文化”、“臺灣的文化實力”、“臺灣的文化形象”等。蔡英文明確表示,民進黨當局“對文化工作扎根、發展及推廣都有最高程度的重視”,“新團隊將繼續為深耕臺灣文化努力”。她提出未來三大努力方向:第一,持續提升和深植臺灣的文化實力;第二,持續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第三,加強臺灣文化和國際的交流。雖然提及繼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但并無具體措施,只是抽象論述。
蔡英文所代表的綠營和藍營在文化認知上,尤其是如何界定臺灣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關系上,有很大的不同。藍營普遍認為,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而綠營則認為,臺灣文化是多元文化,中華文化只是其中一個來源,臺灣文化是海洋文化。如“立法機構”負責人蘇嘉全就提出,臺灣是“融合多元化的海洋之子”,要“推動臺灣成為海洋文明的新典范”。
蔡英文極力掌控已經成為民間社團組織的“中華文化總會”,就是看中了它在兩岸關系中的象征性意義,根本目的的就是要“綠化”、“去中國化”這一曾經有官方背景的組織。馬英九執政8年間,“中華文化總會”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創辦“兩岸漢字藝術節”,推動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大辭典》,建立“中華語文知識庫”等。在蔡當局看來,如果任由劉兆玄等藍營人士擔任會長,不利于其掌控兩岸交流情勢。在“新南向政策”成為民進黨當局重要的涉外政策之后,對“新南向”18國的文化交流,就成為重中之重,而“中華文化總會”也就順理成章扮演重要角色。
筆者曾提出,在經濟結構轉型難有起色的情況下,蔡英文的施政重點將以文化資本的積累為主,持續推動以臺灣為共同想象邊界的“國族認同”建構。而未來兩岸也將逐步由物質性實力的競逐轉為文化資本的建構和爭奪。“中華文化總會”將成為蔡英文推動其文化政策的重要平臺和抓手,也是其治下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更緊密結合的重要方式。新的團隊必然不會像馬英九時期大張旗鼓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辦中華文化交流活動,而只會聚焦到“在地文化”、“新住民文化”等,繼續打牢“臺灣文化”的意識形態根基。“中華文化總會”,雖不會改名,但終將名實不符,而成為實質意義上的“臺灣文化總會”。對此,大陸要保持高度警惕!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