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區電機電子公會昨天發表《2009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提出了十大趨勢,顯示新一輪的臺商布局大陸又將啟動。大陸的投資環境力上升,投資風險度下降、臺商由單一市場轉向區域市場、由貿易市場轉向內需市場、由代工生產轉向自創品牌、臺商應對西部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多加投資關注等。臺商正積極結合大陸的資源,賺取全世界的錢。
臺商在大陸的未來的布局上,近三年來偏愛上海、昆山這兩個城市,其它還有大連、杭州、廈門、無錫、重慶、寧波,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重慶,從55名竄升到第七名,備受臺商青睞。偏愛程度有產業上的區分,高科技業依序是蘇州、昆山、上海;傳統產業則是昆山、上海與蘇州;服務業是上海、北京和廣州。 就投資環境力來講,最佳城市前五名分別是:天津濱海新區、蘇州昆山、南京江寧、南昌和杭州蕭山。同時電電公會也指出,臺商在大陸的布局策略隨著大陸沿海地區城市的民工、水電、原料、融資、人才、土地比從前困難,導致投資成本增加,以及2008年各項新政策,臺商的營運壓力大增,在未來的布局上,也除了“中國唯一”之外,“中國加一”也成了重要考慮的投資地區,從2008年開始越南連續兩年都名列10大排行之列。 除了越南,臺商未來考慮進軍的地區還有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亞及東南亞。
電電公會的調查報告指出,2008年越南首度進入未來臺商布局10大城市,江浙地區的大陸官員,也組團到越南考察,了解臺商轉進越南的動機與動向。
早在李登輝時代,臺當局就倡導“南進政策”,鼓勵臺灣企業南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投資,目的是分散臺灣資源。“南進政策”基本上是一個以政治駕馭、指導經濟的做法,一廂情愿,注定要血本無歸。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現在大陸和東協十國達成協議,2010年彼此免關稅,他們的“南進政策”反而先落實了,臺灣于是面臨很大的壓力。臺商在現階段前往東南亞布局發展,可謂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憑借臺商的經驗、勤奮、耐力、管理方法,相信不久就會看到可觀的成果。二十年后,事實證明,臺商盡力在大陸發展,具備一定的實力之后,再穩扎穩打徐圖南進,纔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與對岸盡速簽訂ECFA協議,此時就更顯得急迫而關鍵,它有助于兩岸、臺灣與東協十國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馬英九談到ECFA,他說今年年底拼拼看,希望最慢明年初能簽訂,未來要派“政務委員”專人推動。
臺灣電子電機公會理事長焦佑鈞指出,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及金融備忘錄后,電機業,如重電產業,電線電纜、變壓器等,將面對頗大的沖擊,對電子業的影響較小。
焦佑鈞建議,臺商必須配合大陸的開發計劃與經濟發展政策,利用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建立、深耕自創的品牌,是臺商壯大的重要因素。大陸是全世界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區域,臺灣對于大陸的經貿依存度越來越高。但是臺商前往大陸投資仍有風險,臺商要認真去了解相應政策不可盲目投資。(作者:馬淑靜,曾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裁)
(本文不代表中國臺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