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臺灣訪問的福建省副省長陳樺本周一在和臺灣工商企業界餐敘時,宣布了10項閩臺交流合作的新措施。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的社論對此指出,由于福建和臺灣之間具有特殊的地緣和血緣關系,再加上大陸因勢利導,推出“海西經濟區”,讓福建享有政策“先行先試”的特殊優勢。因此,可以預見,福建方面所提供的這一“套餐”,相較于大陸其它省市紛至沓來的種種招商引資方案無疑將更具吸引力;至于后續的發展,是否真能創造兩岸雙贏,站在臺灣優先的立場,包括臺當局和民間,可真還需要有一番更精準的盤算估量。
社論說,純就這10項閩臺合作新措施本身來看,內容堪稱是包山包海。諸如開放臺灣企業參與福建公共工程建設,既是提供臺灣相關企業進軍大陸的契機;對福建而言,也正好可借此機會加速本身的公共基礎建設,確屬互利雙贏的算盤。又如設置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透過實驗區實行海關特殊監管,既鼓勵臺灣各縣市等與福州共同規劃、投資,也保證方便臺灣商品和人員的往來。這種“先行先試”的操作模式,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初,即曾于上海浦東與廣東深圳獲得顯著成效。而今年平潭綜合實驗區做為整個海西經濟區的特殊實驗區,優惠的政策勢必會對臺灣企業產生莫大的吸引力。
除了吸引臺灣企業前往投資,新措施中也包含了有來有往的常態性互動規劃。諸如鼓勵福建企業赴臺投資,首批并點名廈門航空、興業銀行等赴臺投資;同時又規劃年內開通福州至基隆的海上客貨航線,加上已有的廈門至臺中港海上航線,往后兩岸的人流、物流交通將更為便捷。此外,另將采優惠獎勵辦法,實施“百萬游客海峽行”計劃,擴大福建居民赴臺旅游。由于這3項新措施牽涉到臺灣的相關政策法令是否能給予回應,以及面對百萬游客前來臺灣觀光的接待能力,總體看來對臺灣可以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足以印證10項新措施包山包海的,尤在于廣義人文交流方面,譬如推進閩臺共同就媽祖信仰、南音等相關項目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既滿足臺灣方面無法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心理缺憾,又可以透過媽祖等民間信仰,把兩岸人心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又譬如規劃設立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既可以讓苦于招不足學生的臺灣高等院校在海峽對岸找到一個可以繼續辦學而免于被迫提前退場的機會,另方面當然也可因而提升福建整體的教育與研究水平,堪稱雙贏做法。10項新措施的最后一項也很有意思,內容是支持臺灣業界通過福建進一步拓展市場,包括以福建作為布局進軍大陸的跳板。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項新措施若真能兌現,某種意義上實與臺灣努力追求的ECFA符合。問題只剩下,對ECFA而言,與這項新措施之間到底是競合關系還是殊途同歸。
社論最后說,回顧臺灣自從去年5月二次政黨輪替后致力改善緩和兩岸關系,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進境堪稱一日千里。就臺灣而言,甚至有應接不暇之感;同樣的,大陸方面各省市因應新形勢,不只紛至沓來更常是各顯神通。不過,總體來看,大陸方面的布局多而不亂,臺灣方面則似乎陷入各自為政而又窮于應付的亂局。位于海峽兩岸的福建,拋出了10項新措施,臺灣沒有理由坐失良機不接招,但機會和風險本來就是并存,臺灣的要務就是找到平衡點以創造最大的利基。
(本文不代表中國臺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