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3月12日文章,原題:租賃公司增強中國在世界航運業影響力 中國租賃企業獲得幾百艘船舶的所有權,交易金額達數百億美元。這是個新跡象,表明該行業在經歷持久財務危機之際的快速洗牌。
就在航運業的貿易形勢大多慘淡之際,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及交通銀行旗下的租賃公司等中資企業達成的這些交易,為船東提供了急需的融資。
全面數字目前不得而知,但1月在倫敦舉行的一個會議傳出的消息稱,中國租賃企業去年投資航運業115億美元——這代表了幾百艘船。全球三大集裝箱船運營商馬士基航運公司、地中海航運公司和達飛輪船都已與中國企業達成租賃交易。
由于對進口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集裝箱貨物的出口及規模龐大的造船業,中國在國際航運業已然享有一定影響力,如今業務的擴大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的影響力。
不過,目前的趨勢也引發了一個問題:若將來不景氣迫使運營商拖欠款項時,這些協議能否使中國對世界航運具有額外權力。業內人士說,目前不清楚中國企業日后面對危機會如何行事。
中國租賃公司踏入了歐美銀行近乎全面退出船舶租賃后留下的空缺。2008年金融危機后,散貨、油輪和集裝箱等三大航運形式均出現下滑,歐洲銀行和美國私募股權公司因此虧損嚴重。加拿大集裝箱船東塞斯潘的首席執行官說,在從前的貸款機構“幾乎關上大門”之際,中國的銀行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融資,“中國人真的是張開雙臂邁向這個行業。”(作者羅伯特·賴特,汪北哲譯)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