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孫伶俐):2006年到2014年之間,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和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爆發了3次戰爭,而加沙地帶也因為戰爭一度成為中東地區的熱點之一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在以色列的包圍下,曾經美麗的地中海城市加沙猶如一座孤島,一般人很難進出。而就在加沙還生活著幾位中國人,3個美麗的中國女子數年前嫁到這里,還生了幾個孩子,那么他們現在生活得怎么樣了?
無論什么人進出加沙都并非易事,因為加沙的對外出口只有位于北部通向以色列的埃雷茲檢查站和位于南部、由以軍控制的通向埃及的拉法檢查站。從埃雷茲檢查站進入加沙,要經過以色列海關、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以及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三道關卡,除了外交官、記者和人道主義援助人員以外,其他人根本無法進出。而加沙的當地人也很難從加沙出來,一般只能通過南部的拉法口岸進出,而拉法口岸幾個月才會不定期偶爾開放幾天,常常人滿為患,排隊很久也無法通過。
進入加沙的埃雷茲檢查站,除外交人員外要進入加沙必須從鐵絲網的走道里通過。攝影 孫伶俐
20多年前嫁到加沙的北京女孩曲陽說,她當初嫁到加沙時正逢奧斯陸和平協議簽署,她以為這里真的會像巴勒斯坦人夢想的那樣會成為中東的新加坡,沒想到隨后的巴以戰爭和以軍的封鎖,讓加沙完全無法正常發展,不僅沒有繁榮,連進出加沙的自由都難以保障,“埃及和以色列都在封鎖,我們出行很受影響,不是說隨時隨地可以走。要等,有時等兩個月有時三個月,而且(拉法口岸)開三天,經常三天就在那等著,(排隊)人數已經好幾千了,等不到了,所以又得等下一輪,下一輪又得三四個月,你真要有什么急事情,真的是不行,所以這個事情是最最關鍵的,沒有什么行動的自由。”
張少甫嫁到加沙9年,只回國探親2次,雖然她有中國護照,但因為受到以色列的封鎖,進出加沙實在是困難重重,“作為我們中國人都感覺到出行真的是比較困難,比如說我想去以色列探親,很多次去(哈馬斯)政府申請,一年半載都下不來,9年了一次都沒有出去過,是不是比較困難?身不由己出不去的。拉法(口岸)也比較困難,一直都封鎖的,好多個月才開一次,一次才三天而已,三天真的對老百姓(出行)很困難。感受挺深的,對老百姓出行,去工作去生活去學習,真的是困難重重。”
陳秀艷有4個孩子,6歲的大女兒哈斯娜在中國長大,2年前陳秀艷帶著孩子回到加沙。加沙每天都停電,哈斯娜也學會了一停電就打開充電電燈,還學會了擦桌子、洗碗,幫媽媽照看弟弟妹妹。“很多天,天天都會停電,中國不會停電,所以這里不開心,會打仗,我喜歡中國。媽媽在中國每天都會帶我們去玩,跟我妹妹一起,我們都很愛媽媽,爸爸也會帶我們去玩,爸爸也愛我,我們都很愛爸爸媽媽,我們天天都會幫爸爸媽媽做事情,很愛爸爸媽媽,會聽他們話。”
斷壁殘垣透露出加沙曾經是戰場。攝影 孫伶俐
曲陽的3個孩子,如今有2個已經到國外上了大學。她覺得中國國力越來越強,雖然孩子在加沙出生,但她希望孩子能擁有中國護照,不論將來上學還是就業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因為現在看中國國力越來越強了,反正我自己有所感受。從20年前剛到這個地方到現在,當地人的口碑,你能切身感覺到,說到中國都覺得是個大國,不管什么事情,一聽說中國,大家都有這個意識,哦,這是中國來的。你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在后邊,我覺得你到哪都是很放心的。孩子拿中國護照,以后給他們一條路,甭管到哪。中國現在這種上升階段一直都是,真是很不錯,所以我還是希望(孩子拿中國護照),孩子也愿意拿。”
雖然加沙的華人華僑被困在這里很難出去,但是祖國并沒有忘記他們。中國駐巴勒斯坦辦事處不僅平時打電話或用微信和加沙的華人華僑保持聯系,每年還都會穿越關卡,帶著慰問品到加沙看望大家。今年三八國際婦女節,辦事處陳興忠主任又來到加沙看望華人華僑,詢問大家有何困難,需要什么幫助,希望把祖國的溫暖送給她們,“他們這部分人生活在特殊環境里,我們作為中國政府派出的外交機構,我們一定要盡最大可能把她們照顧好、照料好。總書記也講過,總理也講過,要打造好海外民生工程。今年3月8號外交部部長王毅在記者招待會上又提到了進一步抓好海外民生工程,講了哪里有困難和危險,哪里就有中國外交官,哪里就有五星紅旗,所以我們在海外義不容辭,要把國內各級領導對僑胞的關懷,通過我們的一個問候一個微笑一次見面,把這種溫暖帶到他們身邊。尤其這個地方加沙處于被封鎖狀態,我們作為外交人員進來相對方便一點,他們平時也出不去,所以我們辦事處高度一致,要盡可能把他們照顧好,我們也提供各種盡可能的幫助。”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