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第三次辦奧運了,不過上一次1948年已經是60多年開外,對絕大多數英國人來說,本土辦奧運也是新鮮事兒。
1948年倫敦奧運其實也有國人參與,一共多少呢?田徑4人、游泳1人、自行車1人、足球18人、籃球10人,無一例外在預賽被淘汰。曾幾何時,重在參與不是自謙的口號,而是無奈的現實,能夠參與,已經是壯舉。
據說當年英國《鏡報》刊載了一幅漫畫,一個身材瘦小的中國運動員手持五環旗,五環被畫成鴨蛋狀。
一甲子之后的倫敦奧運,已是另外一番景象。談到中國,人們會想起北京奧運,爭論金牌能否蟬聯第一,甚至議論舉國體制的利與弊。中國是話題,是焦點,更是賽場內外無法忽視的重要元素。
賽場內,中國軍團勢頭正盛。
621人的龐大代表團中,有396名運動員參與23個大項、212個小項的角逐。最終金牌榜、獎牌榜第幾也許還有懸念,不過對越來越自信的國人來說,第幾真的很重要嗎?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現在我們再講“重在參與”,沒幾個對手會當真。
賽場外,“中國元素”同樣吸引眼球。
論大型交流活動,北京市在倫敦辦了“北京文化周”,上海國際藝術節辦了“英國創意周”。還有在倫敦東部最大劇場哈克尼帝國劇院舉辦的 “倫敦奧運中國文化周”,全面展示上屆東道主的文化魅力。
論“中國制造”,奧運會開幕式煙花全部產自中國,其中大多來自湖南瀏陽;吉祥物、毛巾、飾品、鑰匙圈等奧運會特許紀念品65%是中國造;奧運會部分徽章由一名80后中國小伙操刀設計、北京企業出品;帽子、手搖旗、手推喇叭等助威利器,大多來自小商品王國浙江義烏;東道主英國的入場服和倫敦奧組委官員、裁判的1萬多套西服產自山東;美國代表團運動衣上的“李寧”標識赫然可見;伊利的廣告跟著紅色雙層巴士穿梭于倫敦的大街小巷。
論東道主的重視,英國駐華使領館推出一系列簽證便利措施,加快了辦理速度。英國多位內閣要員在奧運開幕當天出席“中國商務日”,大談英國機遇,呼吁中國企業家赴英投資興業。
當年諷刺中國的《鏡報》至今健在,如果當年的漫畫家也有幸健在,不知今天會作何感想。
從1948年到2012年,倫敦還是那個倫敦,奧運卻已不再是當年的奧運。最后的金牌榜上,中國可以是第一,或許是第二,就是第三第四又何妨?我們已經無須用金牌證明自己。外國運動員穿著中國品牌的服裝領獎,開幕式用中國的煙花添彩,德國、日本運動員用中文接受采訪,以及所有看得見和看不見的“中國元素”,都和我們的運動員站上領獎臺一樣,訴說著中國的故事,中國人的故事。(陳研棋 國際問題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