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后80多個日日夜夜,日本首都圈景色依舊。我住處附近那條叫“淺川”的河,水依然清麗,那些黑黝黝碩大的魚,也如同震前一樣,在河里慢悠悠晃動。我住處附近的那家小面包房,門口擺塊黑板,寫著面包出爐時間,總有幾個老熟客按時排隊,面包味道依舊。首都圈有3000萬居民,多數人每天乘坐城鐵、巴士上班、下班、上學、放學。城鐵地鐵仍如以往擁擠,也依然秩序井然。校園周邊那些咖啡館,學生照舊聊天、讀漫畫,或做功課。
但是,核泄前后種種不一樣,讓日本人心驚。東京淺草附近很難看到外國游客的蹤影,那些傳統店鋪門可羅雀。最近,有個日本人在報上說,核泄后他去美國,跟人握手,一半人不肯跟他握。他恨恨道,他們是怕遭受輻射吧。核泄后,一下子有20多萬外國人離開日本。筆者認識一中國學生從國內給我電話,說她要退學,去第三國繼續求學,此后就杳無音信。還有不少本來準備留日的,也來信說不來了。
核泄讓飲食業損失慘重。有些不錯的居酒屋,因海水污染,顧客不敢去,倒閉的店不少。筆者常去的一家壽司店即在其中,很可惜。有些店給熟客寫信,請他們光顧。震后,我曾到東京中心,在一家很破但味道不錯的店喝酒,支援倒談不上,心里是怕這家倒掉。
缺電也改變社會。早些時候,東日本地區的企業、大學、商務機構都接到政府通知,要讓他們各壓縮15%的用電。不少大學決定提前放假,有些企業則上半天班,余下工作令員工在家完成。電車、巴士內降低照明亮度,讀書很不舒服。缺電讓許多城鐵電車站扶梯停運,商店、車站昏暗一片,許多店鋪,從外邊望,根本不知道里面是否營業,只有走近,才可發現門上的那張紙條:“本店照常營業,為節電,本店降低照明亮度,請予諒解。”
這些日子,各城鐵車站都有義工叫賣“福島產品”,顯然,這是為支援核災區。偶去超市,發現福島草莓的價格僅為其他地區同類產品的一半,有人看,但似乎沒人買。“3·11”后,消費者買菜買肉買水果,對產地格外留意。報上說災區那些好產品受“傳言損害”,但這不是消費者刁,而是政府不講真話,消費者只得“自保”。
福島核電站爆炸后,枝野官房長官不斷說:“沒有即刻危險”。但美國駐日使館卻通知本國公民撤至福島第一核電站80公里以外,美航母離開橫須賀港退避。當時,美國即每天派飛機到福島上空測量,但美國并未向日本國民發布其測量結果。東電公司、日本政府隱瞞事實,結果很嚴重。媒體說,大量居民遭受嚴重輻射,有些人狀況堪憂。
“3·11”后一段時間,日本媒體出現“一個聲音”的現象,電視反復播放“日本,加油!”“日本,要堅強!”在這種氛圍下,關于核泄,日本國民讀到、聽到的,僅僅是東京電力公司或政府單方面發布的信息,對這些公布,媒體并未質疑。但進入5月后,特別是東電公布爐心溶化,輿論大嘩。5月15日,NHK教育頻道放了一個專題節目,揭露政府縮小、隱瞞核泄真相。兩個物理學家作證,讓人佩服。其中一個人曾在政府研究所工作,上司禁止他去福島測量核泄,他便辭職前往,結果發現政府隱瞞真實數據。另一人則用自己研制開發的測量儀,繪制一張污染網絡動態地圖,讓那些無助的百姓了解自己的真實處境。這個節目觀眾叫好,又重播一次。
二戰末期,日本遭受美國核彈攻擊,是唯一遭受核彈攻擊的國家,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日本人對核,心存抵觸。但石油危機后,如何讓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持續保持增長,成為國家維持競爭力的關鍵。遍布日本全國54座核電站,多是那個時代、那種政策的產物。本來,日本是世界上最不該陷入核災難的國家,但對國家競爭力的迷信,讓國家不能自己。這場危機,本質上源于近代國家一個“壞”的政治傳統,即國家可以根據國家理性,追求自己利益。為此,不惜動用所有競爭手段,核電則是其中之一。
面對災難,日本人考慮怎樣把災難損害減至最低。日前,優衣庫公司搞了一場“超級清涼商務裝”時裝秀,媒體樂得炒作,畢竟,節電是一個正確的政治方向。幾年前的小泉時代,政界發起過“清涼商務裝”運動,呼吁為地球環境考慮,“寬衣解帶”。有人計算,“寬衣解帶”相當于降低2攝氏度氣溫的效果,積土成山,值得推廣。但今年,東日本電力缺口太大,這才有上邊說的“超級清涼商務裝”運動。單從設計來看,已經完全顛覆當今商務裝概念。據報道,日本環境省對本省職員下令,上班期間可著單色短袖上衣、拖鞋。而“超級清涼商務裝”秀上,不論夏威夷衫還是牛仔褲,都已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
“3·11”對日本意味著什么?一個日本學者主張這是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他主張今后日本史應分“震前”與“震后”。那么,“震后”究竟是怎樣一個時代呢。依筆者看,在這個時代,日本人仍會努力維持其精致文化;與此同時,這個國家將在經濟蕭條與核泄治理中艱難前行。(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