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央公淪》月刊5月號文章 題: “戰后”終結 “災后”開始
9?11事件給美國乃至全世界帶來了巨大沖擊。美國及世界在9?11事件前后發生了重大變化。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再次沖擊世人,日本及世界可能以此為契機發生巨大變化。
從造成破壞的角度分析,我們可將3?11震災與1944年至1945年的東京大空襲及戰后復興進行比較。3?11災后重建與戰后復興的相同之處在于,如何使“感到被擊垮”的災民重整旗鼓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二戰結束后,日本民眾終于從軍國主義和長達十五年的戰爭陰影下解脫出來。這種“被解放的感 覺”使人們對明天充滿了希望。然而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后,人們并未感到“被解放”和充滿希望。
如上所述,3?11震災可能給日本人留下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漫長的“戰后”時代終于走向結束,“災后”時代即將開始。
到了不得不變革的時刻
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不少人一直在探討究竟 “戰后”時代何時終結。有關“次戰后”時代的說法眾說紛紜,一說經濟高速增長期以來,一說石油危機以來,一說柏林墻倒塌以來,一說經濟泡沫破裂以來等。在政治領域,即使發生了昭和天皇去世和“五五年體制”(即日本1955年確立起來的政治經濟體制)崩潰之類的重大事件,“戰后”政治似乎也未解體。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對于日本而言,自太平洋戰爭以來并無全民共同經歷的大事件。 “戰后”時代似乎一直在延續。為使“戰后”時代走向終結,必須使國民共同經歷轉折性事件。每個人即使隱約感覺到這一點也不敢輕易說出口。所謂的共同經歷,可能是戰爭,也可能是大規模自然災害。正在此刻,3?11震災毫不留情地突襲而來。
3?11震災之所以今后可能稱得上日本人共同經歷的重大事件,主要是因為這一事態兼具天災和人禍的特征。地震和海嘯是天災,而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更多地包含“人禍”成分。在東北重災區以外的地區(如東京)直接損失并不慘重,人們卻經歷了停電和汽油售罄等平時無法想象的局面。不少人肯定受到了不小的刺激。電力、汽油、糧食及其他物資供應不足的狀態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從長期來看,3?11 震災必會令日本人的基本思維和行為模式發生相當大的轉變。正因如此,筆者認為日本將在既是天災又是人禍的3?11震災之后迎來“災后”時代。
雖然促成自“戰后”至“災后”時代轉變的是 3?11震災這一不幸事件,但事實上日本社會狀況已經要求轉折期出現。自明治維新以來的近代化路線已無發展空間,日本社會卻未能實現變革。如今日本終于到了不得不變革的時刻,其原因既非“外來壓力” 又非“內在壓力”,而是源自“自然災害的壓力”。實際上,我們日本人應該已經意識到轉變國家發展路線的必要。有關“日本社會的閉塞感”和“日本人的 ‘內向’志向”的討論可以間接證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