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曾在兩會上“約法三章”,要求三公經費只減不增,而且要求中央政府帶頭做起,一級做給一級看。財政部日前公布的數據,可以看作中央政府機構帶頭兌現承諾的例證。數據顯示,2013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比去年的預算執行數減少1.26億元,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公費接待預算均有所下調。
三公經費預算規模縮減,既是對“約法三章”的積極回應,也為政府部門更好地遵守“八項規定”打好了基礎。這道“減法題”,實質上削減了一部分領導干部的福利,其積極意義值得肯定。不過,相比基數龐大的三公經費總額,目前的三公預算縮減力度其實不算大,與公眾期待的“三公”改革尚有差距。
以公車經費為例。據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的調查,平均一輛公車一年的費用約為15萬元。以此標準匡算,中央本級公務用車及購置費今年減少0.33億元,僅相當于減少了約220輛公車。這種改革力度,對于俗稱的“辦公事占1/3,領導干部及其親屬私用占1/3,司機私用占1/3”的公車來說,仍顯得比較“溫柔”。
在當前的輿論生態中,公眾對于改革“三公”的呼聲非常高,但相關政府部門推進改革的積極性卻普遍偏低,出現這種“落差”其實很不應該。畢竟,縱觀中國社會轉型期必須推進的各項改革,規范“三公”本應是難度和風險最小的一項改革——改革可能會讓部分習慣公車出行、公款吃喝和公費出國的領導干部略感“不適”,但它畢竟不像政府機構改革、國企改革那樣“傷筋動骨”。
與其他領域的改革相比,規范“三公”的改革有非常具體的指向,也不缺政策法規的支撐,在民眾中更是早有高度共識。在中央頻出重拳整治“三公”亂象的大背景下,縮減不必要的“三公”支出、杜絕“三公”腐敗的壓力和動力,更是前所未有,改革條件也已比較成熟。深入推進這項不涉及“飯碗”問題的改革,無需多么復雜的改革設計,只要有削減領導干部一部分“福利”的決心即可。
有遠見的主政者應該意識到,各種“三公”亂象早已成為嚴重損害自身形象的膿包,盡早剜除為宜。是貪戀“三公”消費帶給自己的微利,還是用改革回應百姓呼聲?這道選擇題并不難做。
今年已是“曬”三公經費的第四年,與往年相比,三公經費預算公開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推進,這是一個不錯的趨勢。公眾樂于看到“三公”改革的進展,希望改革的力度更大一些。希望能有更多政府部門拿出“削減福利”的改革決心,增進“三公”的透明度,進一步擠壓“三公”消費中的腐敗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