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在“穩增長”政策之下,一些地方競相擴大投資規模。統計顯示,2012年,多數西部省份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20%,其中貴州更是超過50%,達到53%。
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大會議均已開幕,各省級政府向當地人大提交了過去一年的經濟發展答卷。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發現,盡管去年全國GDP增速回落到7.8%,為1999年來最低值,但全國層面的經濟增速回落似乎并沒有影響到地方政府拉動經濟增長的熱情。
對于2013年的經濟增長,有24個省份預期實現兩位數增長,從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對2013年的工作部署中可以看出,大多數省份設定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維持在高位。
事實上,去年以來,在“穩增長”政策之下,一些地方競相擴大投資規模。統計顯示,2012年,多數西部省份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20%,其中貴州更是超過50%,達到53%。
另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新型城鎮化的戰略也給地方政府擴大投資注入了強心針。據媒體報道,《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初稿已經編制完成,稱“城鎮化將在未來10年拉動40萬億投資”。
雖然過度依賴投資是我國經濟的“老問題”,也是導致產能過剩等矛盾的深層原因,但對于去年下半年以來各地方政府表現出的投資沖動,筆者認為,應當辯證地看待。
因為,這一次各地的計劃與2008年是有明顯區別的。雖然基建投資還是大頭,雖然難以剝離地方政府的政績訴求,但地方發展計劃中也包含了很多結構轉型方面的內容,符合中央對穩增長與結構調整相結合的政策訴求。
在“城鎮化”等主題的帶動下,各地加大投資力度有其合理性,加強中西部地區和廣大中小城市的基建建設仍將是第一選項。從媒體報道來看,各地投資計劃都并非以基建作為唯一重點——至少從表面上看并非如此,擴內需、新興產業、文化等符合轉型方向的產業同樣是投資重點。另外,投資計劃在總規模、完成周期、資金來源等方面都比較靈活,彈性空間很大,為地方政府及時剎車(或加速)都留下了空間。
同時需要警惕的是,上一輪投資大刺激的“傷疤”尚未痊愈,必須謹防再“火上澆油”。新一輪地方保護主義抬頭的跡象已愈發明顯,一旦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權被擴大,這將為此提供更大便利,決策層必須對此有所警惕與防范。
另外,在2008年的投資刺激中,以央企為主的群體得利明顯,這也是誘發如今民營企業家擴產謹慎的一個直接原因。因此,必須阻斷地方政府主導又一波“國進民退”侵襲,否則必將形成對本已相當脆弱的企業家信心的再度摧殘。(王瑩 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