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巡視員叢明21日在“2011陸家嘴論壇”專題會場上表示,個稅修正案草案目前正在全國人大進行審議,其中未考慮差異化的問題。(5月22日《中國青年報》)
而據5月18日的《新京報》報道,針對個稅起征點該不該再提高等問題,近日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聯合召開座談會,邀請10余位專家發表意見。來自中國人大網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7日,個人所得稅修正案草案在網上征集意見超過22萬條,創人大立法征求意見數之最。參加座談會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鋼說,雖然網上要求提高個稅起征點的呼聲很高,但網上提意見的人數相對于納稅人屬于少數,不能代表所有工薪所得納稅人的意見。同時,要求將個稅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甚至更高,缺乏相應的數據支撐。
將兩條消息聯系起來看,二者顯然是有因果關聯的。換言之,正是有了“22萬條意見不能代表所有工薪所得納稅人意見”之說的起因,才有了“未考慮差異化問題”的結果。
意見本身是否合理與是否可以代表民意顯然是兩碼事,前者可以選擇性采納,后者則必須充分尊重,而不能以“22萬條意見不能代表所有工薪所得納稅人意見”否定前者。按照“22萬條意見不能代表所有工薪所得納稅人意見”之說,是不是需要來個“全民公決”才算代表?
怠慢22萬條意見,只會招致公眾對個稅草案更多的不滿。個稅草案征求意見之所以能夠超過22萬條,創人大立法征求意見數之最,一則說明人大征求意見之舉深得民心,公眾參與民主立法熱情高漲;再者說明人大征求意見之舉公信力高,公眾對自己提出的意見受到重視有信心;此外還說明公眾對公布的個人所得稅修正案草案意見較多。不客氣地說,從“要求提高個稅起征點的呼聲很高”和“網上提意見不能代表所有工薪所得納稅人的意見”背后,我看到的是相關官員對民意的輕慢甚至漠視。不禁要問,既然提了白提說了白說,下次誰還相信這種意見征求?毫無疑問,怠慢22萬條意見,只會損傷立法公信力、挫傷公眾積極性、降低立法民意度。
其實,即使不采納22萬條意見,也應當給出個正當理由和可信解釋,而不是虛與委蛇大而化之。在我看來,所謂“要求將個稅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甚至更高缺乏相應的數據支撐”之說也是差強人意,因為對22萬個意見人而言,他們壓根無法掌握宏觀權威的數據,更多的只是親身經歷。比如,由于國內地區發展差異較大,東中西部居民的訴求不盡相同。有人稱之為“西部叫好、東部叫苦”,要求個稅改革“不能一刀切、需有所區別”的聲音很多。稍具稅收常識者都明白,個稅改革成功與否的檢驗標準,在于能否實現“調節個人收入,縮小分配差距,維護社會公平”的立法精神和宗旨。換言之,假如非要拿數據說話,主要看其降低了多少基尼系數而不是其他,風馬牛不相及的“一年可減收1200億元”又能說明什么呢?其“數據支撐”的科學性和支撐力又有多大呢?
個人所得稅作為關乎全民利益調整的民生稅種,其改革顯然非一兩次修補就可以擔當。在現時基尼系數高企、兩級分化惡化的大背景下,還有諸多比起征點等更重要更關鍵的難題亟待排解。但既然開門立法征求意見,就應當善始善終而不是虎頭蛇尾,至少要將22萬條意見涉及的問題大類,采納與不采納的數量及其理由向公眾交代,顯示征求意見方的誠意和對意見的尊重。輕慢22萬條意見只會招致更迅猛的民意反彈。(陳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