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一份請11天假休24天的“中秋國慶請假攻略”在網上火速傳播開來。網友們笑言,“如果能在這‘烤人’的天氣活過來,我就給自己放個假!”(8月4日 《江淮晨報》)
近幾年來,每逢春節、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國慶等節假日時,網絡上都會出現這種“請假攻略”——通過“挪假“拼成長假,受到廣大網友的追捧。這種類似文字游戲的“請假攻略”,為何年年走紅?
從直接原因上說,網友自制各個節假日的“請假攻略”,可能緣于國家對法定節假日的放假安排不太合理、不太科學,與不少人對假期放假安排的期望有很大落差,尤其是多個節假日的安排出現了放兩天假、上兩天班、再放幾天假的情況,不方便公眾外出旅行安排,讓節假日淪為在家休息日。
從深層次角度說,“請假攻略”頻頻出現和走紅網絡,背后折射的是民生焦慮,是公眾對法定假期得不到滿足的焦慮。從法定節假日的權利保障角度來說,還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節假日加班、帶薪休假落實方面。這就導致大多數勞動者對節假日有強烈的渴望、需求和焦慮。
公眾可以把“請假攻略”當笑話看,但是有關部門不能“一笑而過”。一方面,雖然國家法定的節假日安排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和口味,但來年的法定節假日安排上,可征求公眾意見,盡可能按照大多數人的意愿安排放假,讓節假日安排更加合情合理科學。另一方面,勞動保障部門加大執法和監管力度,保障勞動者的放假權,讓勞動者的節假日能夠得到落實,這才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