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的環保工作涉及的部門很多,許多職能出現交叉重疊。“水里和陸地的不是一個部門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個部門管。”“我聽說世界上有四大尷尬部門,中國的環保部就是其中之一。”(7月9日新華網)
在筆者看來,環保部部長所說的“環保部很尷尬”是一句大實話,其看點在于,環保是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因為只要有一個人不環保,其它所有人的努力就會付之東流。近年來,隨著污染事件的多發和民眾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不少環保官員被推上風口浪尖屢見不鮮,為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環保部部長所說的“環保部很尷尬”。況且,當下的環保守法和執法成本高,而違法成本低,使得環境執法早已陷入“排污查處罰款繼續排污繼續查處繼續罰款”的惡性輪回之中,這往往需要多管齊下和通力配合,才可能治理好污染問題,而環保部門總是“躺著也中槍”,您說能不尷尬嗎?
今年以來,霧霾尚未散去,接著就是地下水污染……一系列環保問題紛至沓來。喜的是全民環保意識大大增強,憂的是部分民眾以為水污染只是環保部門一家的事。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破壞的始作俑者,他們是“罪”有應得,但是,大凡對污染事件進行問責時,始作俑者往往是輕描淡寫,而槍口幾乎一致對準的是環保部門的不作為,這無疑又是一大尷尬之處。
其實,在環境污染事件中,環保部門的官員不應成為唯一的問責對象,其他相關部門的責任人也難辭其咎,難逃其責。去年,廣西河池環保局長上任三個月被免,嚴重的生態污染事故不得不讓保護局長成為眾矢之的。上任三個月就被免,能不尷尬嗎?時下,一些地方的群眾因為屢屢反映的環境污染問題得不到解決,只把火力集中在環保局長身上,這使得近年來環保局長頻遭問責,這無疑又將環保部門的尷尬推向了一個極致。
平心而論,很多時候環保部門不是不作為,而是多頭管理致使監管缺位,由于環保部門是隸屬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門,所以在環境執法中往往要看政府的臉色行事,很難真正“硬”起來。一旦出現環境污染事件,首先被問責的往往是“平時流汗、出事流淚”的環保局長。眼下,唯有打破多頭管理、明確職責范疇,或許是一副能讓環保部門不那么尷尬的良藥。遺憾的是,在實際操作中,多頭管理卻總是“理不清還亂”。
如何讓環保部門不尷尬,這恐怕不僅是中國的難題,更具體有世界共性。“環保部很尷尬”這樣一個命題,就目前而言還很難改寫。尤其是眼下不少地方的環境惡化到今天的地步,環保部門又怎能輕易走出公眾的視線呢?基于此,環保部部長所說的“環保部很尷尬”這句大實話,我們不僅看到了其自身管理上的困境,更從另個角度看到了環境執法的難處。(黃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