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壓力重重,70后、80后已經在社會中擔起越來越重要的責任,社會在給青年人提出諸多期望的同時,也應給他們提供更多有效的逐夢渠道。
當50后、60后還在批評80后急功近利、享樂主義、不懂艱苦奮斗時,80后已經開始驚呼“看不懂90后的世界”,“我們已經老了”。
有關當代青年人不思進取、浮躁消極的種種觀點,除了是代溝的體現,更屬于當代意識范疇,表現了特定的社會現實。透過一代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他們鮮活的人生,可以預見整個社會的未來。
青年人本應朝氣蓬勃,年輕的心充盈著美麗的夢想,對依靠自身的努力奮斗實現人生目標充滿信心。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知識改變命運”的認知存疑。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資源分配出現失衡,各級學校、各個教育環節將考試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元素,可是改變這種單一評價體系會帶來人們對更加不公平的擔憂。實際上,無論是各類競賽加分、特長點招,還是現行高考內容對精英文化、城市文化的傾斜,都造成了教育資源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分配不均。如果教育缺失了制衡和糾正社會不公平的責任,弱勢階層向上流動、農村子弟進入城市的渠道就會受阻,這種阻礙長期積累,推及就業環節,學校、家庭背景、戶籍乃至年齡、性別都容易對公平競爭產生破壞,給青年人造成強烈的被剝奪感。本科生、碩士生爭相應聘廁所保潔只為一個事業編制,愈演愈烈的“國考熱”“公考熱”,究其原因是青年人對既定利益格局的妥協與順從。
工作、戶口、房子,個人奮斗之路上藩籬重重,生存的尊嚴也一再遭遇現實和觀念的挑戰。郭美美們忙著炫富,同樣年輕的新生代農民工卻在高壓勞作,“摸過的iPhone能蓋樓,卻連自己蓋房用的磚都買不起”;富二代、官二代熱衷于拼爹的撲克牌游戲,“北漂”們卻不知道明天蝸居何處;30歲的青年人每天一睜眼,就為了60歲時能否還清房貸而愁苦……在改革與轉型期出現的不平衡性、過渡性和反復性中,青年人有話要說。盡管壓力重重,70后、80后已經開始挑起大梁,在社會中擔起越來越重要的責任。
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道路的曲折與前途的光明相伴相生。有人曾對“新青年”應具備的特征提出幾點:有熱情,有現代意識,有關懷;入則潛心術業專攻,出則廣濟公共事務。這是理想的圖景,當代青年在一步步向這幅圖景努力靠近的過程中,也將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價值基調。社會在給青年人提出諸多期望的同時,也應給他們提供更多有效的逐夢渠道,善待青年,就是善待社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