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著家長衣服不讓走,這是前日在豐臺區南四環某幼兒園門口發生的一幕。而在豐臺區另一所初中,老師拿本登記學生捐款數,很多學生跟風捐款超百元。(4月25日《新京報》)
把目光瞄向學生強捐不合時宜。動輒上百元的捐款,明顯超出了孩子們的承受能力。孩子沒有這個能力咋辦?他們只能求助于自己的家長。有些家長在單位已經獻了愛心,如果再另外付給孩子們一份,將會成為家長們的沉重負擔。以捐款多少論英雄,很容易走入“道德綁架”的誤區。富有家庭的孩子動輒上百元捐款之后,贏得鮮花、掌聲和表彰等;貧窮家庭的孩子,因為自己的“愛心不夠”,就會受到冷遇,甚至遭到歧視,讓孩子的心靈受到莫名的傷害,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這種強捐違背了慈善的初衷。愛心無國界,愛心沒大小。慈善的本意就是號召人們“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一種自愿行為。如果強人所難,沒有錢也要捐錢,這還是慈善嗎?當慈善被一種道德“綁架”之后,將被演化成了攫取。強行募捐如果成了一種社會常態,慈善的品質將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