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晚報》題為《行為異常人員成為追蹤對象》的報道稱,上海衛生局新頒布了 《精神疾病防治服務規范(2012版)》,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在轄區常住人口中開展疑似精神病患調查。還將對無業貧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費服藥管理。本來是一件政府惠民的好事,結果卻在網絡上遭到網友集體吐槽。
原來,調查內容不僅包括胡言亂語、自殺跳樓等等,還包括過分話多、說個不停,活動多、到處亂跑,亂管閑事;對人過分冷淡、寡言少語,動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無故不上學、不上班、不出家門、不和任何人接觸……有網友直呼宅男末日到了!
按照這個標準,李一張悟本不能說別人聽不懂、或者不符合實際的話,比如說自己能夠和神仙說話;藝術家不能舉止古怪、衣衫不整;一些官員開會更不能表情呆滯、自言自語。居委會老太不能嘮叨、到處亂跑、亂管閑事;而宅男宅女們躺著都能中槍,不能不上學上班;像魯迅那樣經常拍桌子罵娘的符合“無故吵鬧、未喝酒”這一款;如果你是個古典的大家閨秀就慘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沒人夸你是淑女那是上海女病人。至于《甄嬛傳》更不能多看,害人下毒……想多了容易出事。
其實以上都是戲言,不過這個規定的恐怖之處不能忽視。例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衛生中心2009年初曾公布數據,中國各類精神病人數在1億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已超過1600萬人。也就是說,每13個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病。這簡直是世界奇跡,難怪甫一出爐就被各界猛批。
數字上的不精確與標準上的模糊都是一種缺乏科學精神的體現,更是管理上的臆想癥。標準過于寬泛模糊,在實際調查中也容易侵犯私權。同時,這也為層出不窮的“被精神病”事件提供了口實。眾所周知,不少上訪戶、釘子戶近年來不斷“被精神病”,對法治社會和個人權利保護構成嚴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