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大酒店曾是青島的地標性建筑,這座僅使用了27年的建筑即將被爆破拆除。媒體報道說,對于海天大酒店的改造,市民有意見,很多人感到惋惜。
筆者能理解青島市民的心情。這家接待了60多萬海內外賓客、近2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酒店,見證了青島旅游業的發展,也承載著許多青島人的記憶。現在,正值“壯年”的地標性建筑將被拆除,不管是從道理上還是從情感上大家都接受不了。
建筑是有文化靈魂的。很多國家對拆除老建筑非常慎重,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地標性建筑更是如此。比如,法國政府對有20年歷史或在國內外有過影響的場所,都立標記予以保護。這種對文化的保護理念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必須學會以文化價值判斷得失,而不能把經濟效益作為唯一衡量標準。須知,盲目拆毀帶來的文化代價,再好看的財政數字也無法彌補。
為什么非拆不可?青島市規劃局負責人給出的答案是“海天大酒店的酒店功能的配置、平面功能的布局、軟硬設施的水平與打造國際頂級的旅游度假酒店差距越來越大,改造勢在必行。”這種說法看起來理直氣壯,實際上經不起推敲。老酒店有必要追時髦嗎?只要建筑本身沒有問題,內部的舒適度、服務質量得到保證,就不會落伍,因為有文化的積淀,它甚至會更具地域特色。
短命建筑背后其實是貪大求奢思維——本來可以修葺的建筑,卻認定為落伍了、不時尚了,非要推倒重來,似乎不這樣做就體現不出城市的繁榮。
事實上,海天大酒店并非孤例。呼和浩特明澤未來城3年就要拆除、海口千年塔9年就要拆除,若不是民眾聲援,北京電影制片廠也會被全盤拆除。接連不斷曝出的短命建筑,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地方政府為什么樂于拆來建去?說到底還是GDP崇拜在作怪,因為建是GDP,拆也是GDP,再建還是GDP。建筑標準上可以服務一百年的建筑,現在服務二三十年甚至幾年就拆了,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浪費,這種不負責的做法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相悖,也暴露出一些地方狹隘的政績觀和急功近利的心態。
英國、法國、美國的建筑平均使用壽命分別是125年、85年、80年,對比之下,我國建筑的壽命要短得多,僅為25年到30年。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同時付出難以估算的文化代價和巨大的建設成本。不知道青島海天大酒店最終能否免遭“英年早逝”的命運,不知道還有多少建筑即將被納入“短命”的范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對于貪大求奢的發展思路,我們不能再聽之任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