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探訪發現,不少酒店魚翅菜品價格差別巨大,從每斤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據了解,國內市場上消費的魚翅中,約四成是“素魚翅”,每斤成本僅20元,其加工原料主要是“食用明膠”。(8月4日《東方今報》)
魚翅多假貨,既讓人悲憤,又難免糾結。在“易糞相易”的社會語境下,窮或者富人,弱勢搗抑或權貴也罷,其間沒有幸存者。不要以為農民就沒有特供,自種自食的小農經濟,其實是“無公益產品”最好的實現方式;也不要相信權貴的“特供渠道”,在一個環境普遍受到影響的社會,從水源到空氣,從身體到靈魂,總有一處你是防不勝防。
至于魚翅,跟茅臺、血燕、拉菲一樣,權貴的面子與假貨的彼此聯系,反差明顯:不知是“身份的象征”的奢侈消費觀,加重了造假行為的泛濫,還是造假行為的泛濫,讓奢靡消費更難得可貴?傊,在吃魚翅之上,還有一個能否吃到真與假,好與壞的區別,這恐怕也算造假時代,“惡惡相殘”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或必然結果。
當然,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該死的消費觀,沒有虛假的面子觀,沒有寄托在魚翅之上的人情觀,造假現象就不會如此嚴重。事實是,高端與低檔,在造假上沒有什么區別,從趨利性上,“素魚翅”與“染色饅頭”,以及“紅心鴨蛋”沒有什么區別。所以,對魚翅多造假而“幸災樂禍”的社會情緒同樣病態,誰也并不比誰更高明。
社會缺乏互信,群體間的相互割裂,跟扭曲的奢食風氣其實是一脈相承,總歸而言都是社會責任的缺失——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群體或階級,都固化于自我為中心,或者以小圈子為中心,而逐漸喪失了基本的社會責任與道義擔當,那么就難免各種互傷,以至于相互之間少了合作與慰藉,而多了“五十步笑百步”的間隙與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