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北京暴雨,使京港澳高速一路段成重災區,多車被淹,多人生命受威脅。險情發生之后,附近工地的100多名農民工兄弟,立即奔到現場。大雨中,他們拋下救生圈,結起繩索,為被困的人們,搭起了一條生命線。那個雨夜,在積水中,浮起了一群可愛可敬的面孔。(7月26日中國廣播網)
農民工兄弟見義勇為施以援手,讓人感動,可更擊中我們心底的,是他們的一句話。施工隊長杜金榮說,這個里頭我最感動的是什么事呢?被救的人吶,陸陸續續往橋上背的時候,有一個男的就說了一聲“謝謝”,后面的人也跟著說“謝謝,謝謝”。他說聲“謝謝”的時候,我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好像我們這么做得到了別人的認同。
救了別人,別人說了一句“謝謝”,救人者卻被這聲“謝謝”深深地感動——多么純樸的農民工兄弟!此情此景,這個簡單的感動,在感動了我們的同時,也讓我們的心有一種被牽動和撕扯的痛感,臉上火辣辣的,心里充滿羞愧。
一聲“謝謝”就感動了農民工,與另一條新聞聯系起來看,更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在京港澳高速受災最嚴重的南崗洼路段,農民工兄弟用30個救生圈、麻繩救了上百名被困危在旦夕的游客,當獲救者自發湊錢近萬元向他們表示感謝時,他們拒收了。
他們救了被困者的命,被救者說一聲“謝謝”,這是多么天經地義的事。這一聲“謝謝”為什么感動了農民工兄弟呢?他們的感動是發自內心的,純樸的,但其中卻隱藏著很多讓人心酸和羞愧的信息。
前段時間發生的一件事,讓人心里堵得慌:某地一個年輕人,為救落水的一家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可面對英雄冰冷的尸體,獲救者上岸后一句“謝謝”沒說就離開了,被指責后甚至甩下一句冷血的“關我屁事”。這種冷血的行為,也許只是極端個案,卻也讓當下某些人缺乏感恩之心的現實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西安一位見義勇為者,曾經固執地向冷漠的被救者討一聲“謝謝”。讓人尷尬的“討一聲謝謝”,背后是感恩文明的缺失。面對一聲少見的“謝謝”,農民工兄弟所以感動了。
當然,感動的背后,更暴露出這個群體在這座城市中缺乏認同和尊重,以至不經意間一句“謝謝”就讓他們滿足了。他們為這座城市蓋了無數的房子,卻享受不到保障房的資格;拿最低的工資、干最臟最累的活兒,承受日曬雨淋,卻無法享受到市民待遇;他們總是蹲著吃完每一餐飯,這種姿勢象征著他們卑微地生存在繁華的都市,頂著帶有歧視意味的名字,承受著歧視的目光。這種隔膜下,一聲“謝謝”,就讓他們感動了,感受到了認同。
前段時間,搜狐網組織請農民工兄弟吃過一頓飯,在與他們聊天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這種割裂和隔膜——看著他們在席間局促和拘謹,那么惶恐不安,我很難受。“請農民工吃頓飯”只是一種形式,社會群體之間需要這種融合的方式。
這樣的感動,并不是簡單的,而是卑微的。這一聲感動,讓那些歧視過和正在歧視這個群體的人,羞愧得無地自容。“感動”留在農民工心中,耳光打在一些人臉上。很多人欠農民工兄弟的,不僅是一聲“謝謝”,更是起碼的尊重。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城市,一直缺一聲對農民工兄弟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