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教育咨詢機構麥可思發布的一項對2012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截至6月25日,2012屆本科畢業生簽約率僅為42%。根據調查,69%大學畢業生起薪不到2000元,低于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7月26日《中國青年報》)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大學生們拿到的只是一張“貶值的文憑”?一些人把板子打到大學的教育,認為大學所學的,多是與社會脫節的“無用之書”。這種情況下,就業難、起薪低,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這或許道出了部分現實,但卻未能深入大學生問題的根本。應該看到,近年來,農民工的工資普遍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經濟資源大量涌向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時,與大學生就業相匹配的一些知識型、服務型產業卻沒能同步生長,并長期處于低迷狀態。這就最終導致就業市場對低端崗位的需求旺盛,而對知識型等高端崗位的需求卻始終“興致缺缺”。
拿這兩年蓬勃發展的房地產來說,隨著房屋建造需求的激增,大量擁有技術的農民工通過房產建造裝修等,每月甚至能獲得上萬的收入。對比初入就業市場的大學生,因為既缺乏知識實踐經驗又沒有技術,而就業市場上對產品設計等高端崗位的設置,又十分缺乏。這就最終使得大學生們只能在工資上“委曲求全”。市場經濟結構的失衡,或正是大學生起薪比不上農民工的一種縮影。
市場上當然也不乏一些起薪高、工資高的行業,但這些企業多處于準入門檻高的壟斷行業。加上社會資源多向這些壟斷行業、公權機構集中,使得市場企業的發育更不完善。最終的結果,就是既造成市場型企業對大學生的起薪低,高端崗位的需求不旺,也促使擁有知識與頭腦的大學生爭相涌往壟斷、公權部門,而不是走向社會去創造財富。該怎樣通過高等知識教育創造更多的價值與財富?這是當下的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