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哈市南崗區一棟居民樓內發生了一幕駭人慘劇,即將大學畢業的小齊找工作四處碰壁生怨氣,用棍棒將午睡的爺爺奶奶打死。(7月24日《生活報》)
在這個教育大眾化的年代,大學生面臨的學校環境、家庭環境日益復雜,學習、就業、感情、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壓力日益增大,而網絡又將暴力等符號推到人們面前。北京某名牌高校“天之驕子”硫酸潑熊的事件發人深省,而馬加爵連殺幾人的事件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對于家庭來說,經濟上的困難、父母的離異,均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研究表明,很多犯罪的青少年,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家庭對子女的期望過高、盲目施壓,當現實的“骨感”跟理想的遙遠形成強烈的沖擊時,子女只有鋌而走險、自尋短見。前不久北大學子的“爸爸,對不起!我北大畢業,但沒能掙大錢、當大官!” 帖子激起千層浪,引起了人們對兩代人代溝的反思猶在耳畔。所以,家庭教育也要與時俱進,及時跟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人生目標是積極的、向上的,那就是正確的,而盲目的攀比,只會扭曲人性健全的成長。
對于高校教育,無疑存在厚此薄彼的現象。學生好不容易擠過千軍萬馬,跨過大學的殿堂,身心俱疲的他們卻依然要面對種種壓力,不得不感嘆教育的縮水。大學教育也只是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校園教育、輕自我教育。在其實現自我社會化的過程中,很少有人能夠走進他們的內心,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盡管很多高校設立心理咨詢機構,也是形同虛設,絲毫不起作用。對于高校的教育,理應反思與改革,營造一個適合學生健全成長的環境。
大學生作為一個嶄新的群體,人生觀、世界觀有待成熟,教育讓他們缺少歷練自我的平臺,剩下的只是大學生群體內心膨脹的自信和對未來的無限期望。我們為小齊駭人聽聞的行為所嘆息,同時也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進行著反思。學生身上的光環效應縱然能促使他們保持自信,但是一旦觸及到社會,理想與現實的沖擊促使他們不斷努力,涉世不深的他們或許會出現夢想破滅后的惆悵,轉而對社會或周圍人進行“發泄”。“少年強,則國之強。”社會是否應該更多地關注下大學生群體,給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少一分壓迫,多一份關愛,為他們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讓他們真正成為未來民族的希望。
我們需要的人才,是一種充滿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的人,而不是那種扭曲人格、鋌而走險的人。所以,對于社會、家庭、學校應該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和人性關懷。(中國臺灣網網友 聶朝昭)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