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幾年,《新華詞典》或《現代漢語詞典》都會進行一次修訂,把一些社會上使用率很高的新詞收入其中。和那些從典故中誕生的老詞相比,新詞的背后往往都連結著一個社會熱點或是一種社會現象,而這個新詞,往往是民間語文對于熱點和現象的高度概括——這種概括,有時是調侃,有時是無奈,有時是憤慨。其實,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網絡上的新詞新語層出不窮:“穿越”、“傷不起”、“hold住”、“總結體”、“方陣體”、“淘寶體”……林林總總的網絡流行語和流行體風靡于近年的互聯網界。
“人人爭說”便是流行語
什么叫流行語?100位專家可能會有100種解說。有沒有個通俗易懂而又能為大眾普遍接受的界定方法呢?就像一位美國的著名報人曾給新聞所下的定義:什么叫新聞?能讓女人大叫一聲“哎唷,我的媽呀”的,就是新聞。流行語是否也可援例,找到個類似的判定標準呢?
夏中華主編的《中國當代流行語全覽》(學林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正是為“流行語”把脈。比如你在搜索引擎上敲上“人人爭說”四字,就會有“人人爭說”的大量事件、眾多人物奔來眼底,如“人人爭說軟實力”、“人人爭說杏花樓”、“人人爭說齊達內”、“人人爭說易中郎”……一個事件、一個人物“人人爭說”,這樣的情形不僅會發生在當下這個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E時代”,即便在政治形勢冷峻、文化荒蕪的那個歲月里也是可以發生的。
例如1969年9月10日在甘肅武威出土了東漢“馬踏飛燕”銅奔馬等重要文物,立即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效應,郭沫若潑墨揮毫寫下了“四海盛贊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的詩句。可見,在那個政治生活極度異常的時代,人們除了會狂熱地“爭說”一些政治人物和政治現象,也會把“金縷衣”這樣的出土文物作為“爭說”的對象,真實地流露出對祖國燦爛文化的一份難得的熱切感情。因此,什么叫流行語?夏中華以為在某一時期能夠讓“人人爭說”的詞語便是流行語。
以2011年為例,“Hold住”一詞源于一檔臺灣綜藝節目。大學生謝依霖穿著比基尼參加海灘派對時,才發現是清朝Party,穿錯衣服的她告訴自己要“Hold住”,她突發奇想,把比基尼反罩在頭上,變成清朝格格。表演結束后,謝依霖說:“就算我搞錯Party,整個場面我也要Hold住!”“Hold住”一詞因此走紅。從“不給力”、“傷不起”到“Hold住”,由不斷升級的網絡熱詞可以看出,我們的“抵抗力”也在提高,網友稱,即使生活不給力,我們也要Hold住。“Hold住”同樣是“人人爭說”才流行的。
由新聞信息專家傾力篩選出中國2004年度流行語,并于2005年首次對外發布。《中國流行語2005發布榜》(文匯出版社2005年5月版)在我國第一次以宏大的規模全面、客觀、細致地推出單一年度的流行語,其范圍涵蓋時政、國際、財經、交通、職場、房產、汽車、健康、出版、教育、旅游、體育、科技、網絡通訊、演藝等多個領域。
從此,文匯出版社先后推出的《中國流行語2006發布榜》、《中國流行語2007發布榜》、《中國流行語2008發布榜》、《中國流行語2009發布榜》、《中國流行語2010發布榜》……年度“流行語發布榜”系列圖書就不斷受到讀者的關注和期待。然而,這些年度流行語甄選也離不開“人人爭說”才流行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