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梧州一座橋梁經過近一年的整修后剛剛通車,就產生了裂縫,現在又開始重鋪瀝青。梧州市政管理局局長表示:“我們政府是有責任心的政府,寧愿先通車,通車雖然路難走點,質量差點,但是起碼通車了。”(9月28日《北京晨報》)
這位局長官當的怎么樣且不說,在遇到問題時,話都不會說了。就拿“寧愿”來說,現代漢語的習慣用法是,在兩者相較中,只選取某一方面,放棄另一方,而這選擇和放棄之間的權衡,則體現了主體的價值觀:正常的說法是,寧愿選擇不通車,也要保證質量。現在倒好,這個官員寧愿選擇通車,而不管質量如何,還大言不慚地說是有責任心的。這是對誰的責任心?很顯然,是對上級領導的,而不是對老百姓。如果要對老百姓負責的話,那么前提當然是要保證工程質量。局長這樣說,對他來說,可能沒錯:只要領導滿意,老百姓不滿意算個球。可問題是,領導滿意,老百姓罵娘,這中間差距咋怎么大?領導和百姓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這可真是經不起推敲呢。
局長的“起碼已通車”一經網絡曝光,公眾為之氣結之后,迅速爆發,以一種新的網絡流行體——“起碼體”對此進行調侃:官雖然庸一點,但最起碼是個官。這還不過癮,要我說,當官可以昏庸,甚至可以無恥,但起碼不能這么無底線吧:如果他的心中,只有所謂的上級領導,沒有公眾的利益,如果沒有合適的官員,起碼,我們可以不要這樣的官吧?
現在輿論焦點都瞄準了“政績工程”,說是為了完成上級的死命令,要趕在×月×日之前通車,所以只能以犧牲質量保證工期。對此,我深表懷疑。整修一座大橋,又不是建一座橋,一年時間還不夠嗎?如果不夠,當初是怎么通過這個項目的?如果沒有能力完成,為什么還要承接這個項目?這中間有沒有貓膩?如果深入調查,不難發現問題之所在。一個能夠當眾說出這樣讓人匪夷所思的混賬話而不以為恥的官員,背后做出什么樣的混賬事情我們都不奇怪。
起碼如何,是做人、做官的底線。對一個官員來說,連起碼的價值判斷都出了問題,我不知道,還能指望他們能為人民謀什么利益,為國家做什么貢獻。面對輿論的詰責,不是謙恭誠懇,而是大言不慚,胡攪蠻纏,還奢談什么責任心?言為心聲,這樣的官員在當地到底有多少,我們不知道,但讓這樣的官員下課,才是有責任心的表現,只有讓這樣的官員下課,并根據調查結果,付出應有的代價,起碼,我們還能看到一線希望。再起碼,要給公眾一個說得過去的說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