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西梧州市民投訴稱,當地的交通干線橋梁“桂江一橋”經過了近一年的整修后剛剛通車,就產生了裂縫,現在又開始重鋪瀝青。梧州市政管理局局長表示:“我們政府是有責任心的政府,寧愿先通車,通車雖然路難走點,質量差點,但是起碼通車了。”
“大修之后三個月要修補”,夸張嗎?要在古代,肯定是不可思議的事,你瞧趙州橋,多少年了,風吹雨淋,屹立不倒。要在過去,誰修的大橋3個月又小修,不掉腦袋才怪呢。在時下,倒也不太令人驚詫,比甘肅天定高速如何?人家花了80億,竣工不到80天就要大修,才叫聞所未聞呢。人家硬是把原因歸咎于什么“進場原材料把關不嚴”、“施工過程控制不嚴”、“不良環境下施工”等等,除了施工方,不關其他人啥事。
不過,倒是梧州官員的那一番表白有點意思。雖然橋梁出現質量問題,寧愿先通車,而不修好,這是當地政府“責任心”的表現。按照這種邏輯推演,天水高速路大修簡直就是責任心的“楷模”了——寧可不通車,損失大量路費,也不讓公眾走豆腐渣的高速路!而承包方更是應該授予“脊梁獎”了,竣工80天又要花過億進行重鋪,無怨無悔,何其難得!
“質量是差點,但是起碼通車了”,也不“雷人”。質量差,路難行,頂多就是路過時難受一點,至少橋還沒塌下,車也沒掉到河里,人死不了,有啥大不了?胡適在數十年前的一篇小品文中成功塑造了一位“差不多先生”,他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看來,“差不多先生”并未絕跡,仍大有人在。
在某些官員眼中,“差不多”就行了,就是有“責任心”的表現,可在公眾眼中,“差不多”遠遠不是有“責任心”的體現,恰恰相反,和稀泥式的邏輯遮蔽不了不負責任,甚至還有某些見不得人的東西。按照現場施工人員的說法,施工沒有滿足高標號混凝土的要求是出現裂縫的原因,而之所以這么粗糙完工,是市政部門要求必須搶工期,6月5日必須通車。
為什么修橋時不使用高標號的混凝土?而有關方面為何不顧工程質量,下令施工單位趕工期?種種不合常理的現象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是否存在著層層分包、吃回扣、偷工減料等時下常見的工程建設通病?公眾不滿也在此,如果你們真有“責任心”,那就請從這里找突破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