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網費貴,網速慢”的話題在李克強總理表態后,引發了各方討論。而同樣與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有關的另一項業務也再度獲得關注。近日,來自新華社的報道稱,我國移動漫游費一年收取上百億元,但從技術層面來說,已收取20余年的國內漫游費目前成本已幾乎為零,運營商卻仍在收取。(新華網5月21日)
移動漫游收費一年達百億元之巨,從中國電信行業的“吸金”能力來看,并不令人意外。去年,據國際知名通信專業媒體TotalTelecom發布的年度全球電信運營商排名情況,中國移動繼續保持全球收入第四、利潤第一的位置,中國電信位列第10位,中國聯通位列第12位。而即便在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名中,三大電信運營商也居高位。但與強大的賺錢能力相對,電信行業,無論是在網絡服務還是在資費方面,所引發的詬病與爭議卻同樣驚人。如此 “反差”,無疑令人深思。
不同于傳統產業,電信行業在世界各國都仍屬于一種高技術型行業。而技術的進步,大多源自對現實需求的響應或是引導社會需求,這決定了它往往能夠與消費者之間保持一種相當的貼近性,甚至企業本身能夠展示出一種全新的價值理念,以引導社會新的消費觀念。
僅以漫游費為例。在電信業剛興起之時,由于基礎設施投入的必要成本,大多數國家都普遍收取了漫游費。不過,隨著投資成本的邊際遞減,加上技術的進步,漫游費大多都朝著逐漸降低甚至是取消的方向發展。而我國的情況是,雖然通話漫游費產生于2G網絡時代,但隨著技術發展漫游成本已大幅降低,部分3G用戶乃至4G用戶仍普遍被收取國內漫游費,且部分資費標準已多年沒有調整。
漫游費依然堅挺,表面是讓消費者支付了高昂的通信成本,企業贏得了利益。但從企業精神與文化的構建來看,企業同樣是受害者。
一方面,國內漫游費成本已“幾乎為零”,消費者卻仍為此埋單,技術進步與企業改革的紅利未能被消費者同步享受,而變成企業單方面謀利的工具。在這之中,企業看似賺取了大量的利潤,但卻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并由此帶給企業更多的爭議與指摘,企業形象反而隨著盈利的增多而失分。
另一方面,在一個流動日趨頻繁的社會,無論是行政管理還是市場行為,打破區域間的分割狀態,已是大勢所趨。“畫地為牢”的漫游費,依然延續的是往日的條塊化、碎片化的營收模式,它所帶來的不只是讓消費者承擔高成本的跨區域通信費,更代表的是一種與舊的管理形態相捆綁的落后的企業文化理念。譬如,在公共政策如戶籍制度、社保政策等在謀求改革和取消異地銜接限制的背景下,嚴格按照區域界限收取的漫游費,顯然未能彰顯出應該肩負公共責任的國企對開放理念的認同態度,而可能反倒弱化了社會對于開放和改革的共識。
在總理的敦促下,各部門先后對網費、網速問題作出了回應,相信漫游費問題的改革也將只是時間的問題。但這種被動的改革姿態所引申出的另外一個問題不容忽視:作為有著超強賺錢能力,并代表先進科技的這類國企,如何能夠展現出更為敏銳的市場意識并培植自身開放而先進的企業文化與精神,做先進理念的倡導者而非僅僅是“會賺錢的工具”?(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