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南京六合區交通局副局長的徐亞俊,玩網絡游戲差錢時,工程老板贊助了他4萬多元。他帶妻子在海南購物錢不夠,工程老板又轉了兩萬“臨時救急”。他給別人安排個工作,對方過節來送禮,羊肉袋子里“藏”了1萬現金。近日,徐亞俊因被指控受賄82萬多元,在南京六合法院受審,庭審中他多次表示,社會風氣就是這樣,自己受賄也是被動的。
或許這位副局長覺得真夠“委屈”的——本有顆清正廉明之心,奈何“社會風氣就是這樣”,再加上行賄者們的“魔高一丈”,只好“被動”地走上了收受賄賂的不歸路。真不知其在落馬之后,會否發出“想做個好官清官,咋就這么難”的喟嘆。
“社會風氣就這樣”“自己受賄也是被動的”在官場中確實一定程度地存在著。屢屢被查處的塌方式腐敗、窩案中,部分官員確實是“身不由己”地“上了賊船”,一些官員周圍也的確充滿著不懷好意的糖衣炮彈,在拍蠅打虎的大潮中,這些可能腐蝕官員的外部環境與土壤,也應該引起重視,加大整治力度。約束官員的同時,為他們創造更加清廉的為官氛圍,相信也是反腐工作取得徹底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內心沒有對清廉為官理念的執著信仰,以及對手中權力的敬畏與約束,才讓“就是這樣”的社會風氣有了乘虛而入的切口。面對“被動的受賄”,如果能主動地拒絕,又怎會落得今日的下場呢?
透過這一案例可知,在大力反腐、重拳出擊,形成震撼威懾作用的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對官員的防腐教育,也同樣不可或缺。如果不狠抓防腐教育,強化官員清廉為官的信仰,使官員有主動拒絕“被動的受賄”的能力,那么腐敗存量減少時也必將伴隨著腐敗增量的涌現。
當然還有一個老生常談的,官員面對“被動的受賄”缺乏主動的拒絕,既因官員信仰不堅定、宗旨意識太薄弱,也與對權力的約束乏力乃至缺失有關。所以,加強對權力的監督與制約,讓權力在透明法治的軌道之上運行最為根本。而這一條說起來容易,實行起來困難不小,既要加緊立規,更要扎實執行。權力沒有了尋租變現的可能,只能為公而無法謀私,誰又會去“主動賄賂”權力擁有者呢?
“被動受賄”的狡辯盡管如此蒼白無力,但也提出了這樣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如何在官員不想腐、不敢腐的同時,打造出一個不能腐、腐不了的良好氛圍與社會風氣。這是今后反腐工作中,應該引起重視與深思的問題,只有官員信仰堅定了、權力有約束了、社會風氣凈化了,才有可能實現“天下無腐”的新局面。(夏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