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燒是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必然選擇,讓周邊居民感受到“無害”和實惠,此項工作才能順利推進
位于武漢市漢陽區何家灣的兩家垃圾焚燒廠,因為氣味難聞,日前引起周邊居民的抱怨。其實,這樣的抱怨甚至糾紛,近年來在廣州、杭州等地也曾出現。城市迅速膨脹中如何處理日益增加的垃圾,成為城市管理的新難題。
垃圾處理關乎每個人的利益。城市規模越大、人口越密集,就必然要求垃圾清運更及時,且對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垃圾填埋場已經或即將飽和。如何避免垃圾圍城?分類減量化、焚燒無害化、資源化,是必然選擇。從各國的實踐看,在科學手段達標的情況下,焚燒垃圾不僅能最大程度消納垃圾,還能發電,焚燒垃圾產生的有害氣體排放,也完全可控。比如,2014年7月起我國實施的《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將二公式英排放標準定為0.1納克/立方米,與歐盟標準相同,國內許多垃圾焚燒廠的二公式英排放濃度已達到這一標準。
但是,垃圾焚燒項目為何容易引起周邊居民的不滿?原因在于這些有利于整個城市的舉措,卻讓周邊的居民感覺“有害”。公眾都希望垃圾得到及時處理,但誰也不情愿在自己周邊建處理污物的場所。盡管垃圾在處理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二次污染很有限,但這些紙面上的科學依據,沒法徹底消除項目周邊居民對臟水橫流、異味彌漫的擔憂。事實上,近年來一些城市新建的垃圾焚燒廠因管理不嚴、運行不規范而出現異味等問題,也強化了一些居民對垃圾焚燒項目的誤解和抵制。
盡管對于全城居民來說,垃圾焚燒廠周邊涉及的居民只是極少數,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他們的利益訴求。利民之舉要想獲得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理解和支持,不能僅靠環保部門的立項文件和環評報告,而需要做更多更細的工作,曉之以理,予之以利,盡可能消除周邊居民的疑惑,讓他們在規劃、選址、環評、技術設計、實際處理等環節切實感受到“無害”和實惠。比如,垃圾焚燒選址在哪,安全距離如何劃定,都能盡可能多地讓項目周邊居民參與;一旦出現排放不達標,影響到居民生活,要及時處理并給居民一定補償,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蘇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