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加強互聯互通,實現發展創新、利益融合、增長聯動,才能讓“亞洲的夜空燈火輝煌”
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增長動力從哪里來?雁棲湖的“APEC之問”,回蕩在太平洋的上空。習近平主席的回答非常肯定——“毫無疑問,動力只能從改革中來、從創新中來、從調整中來。”“在新一輪全球增長面前,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三來三惟”之論,引發亞太雁陣共鳴,形成高度共識。
在習近平主席于APEC會議和G20峰會上的數次演講中,“創新”被不斷提及,成為一個關鍵詞,也成為亞太伙伴、G20成員的全球共識。這并不是老生常談,而是大時代、大格局之下的迫切需要,是一種大智慧。當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新的競爭優勢。這仍然是一個需要創新且能夠創新的時代,是時候強化創新發展理念,聯手打破口號層面的合作,邁步走向具體務實的經略。
在中國,“改革”與“創新”兩個詞,總是緊緊聯系在一起。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當“玉兔登月”“天神對接”將中國推向國際科技制高點,當“雙十一”銷售奇跡引領全球電商變革,當越來越多的“中國智造”受到世界尊重,莫不讓人感受到背后日漸清晰的改革思路與從未消退的創新激情。從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到兩院院士體制改革,再到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正是改革解開了束縛創新的繩索,讓創新的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揆諸全球,這樣的改革創新,又何嘗不是世界潮流滾滾向前的引擎?很多國家都和中國一樣,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面對種種矛盾問題,這就需要轉方式、調結構,使創新真正成為發展的主動力。對于在現代化之路上的追趕者來說,驅動的轉換升級是關鍵。發展實踐一再表明,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的辦法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路子是不可持續的。要從傳統的要素驅動、出口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改革驅動,通過結構調整釋放內生動力。
對于亞洲國家來說,互聯互通是關鍵。亞太大市場初具輪廓,卻面臨區域發展的不平衡,譬如老撾,直到2006年還只有3.5公里鐵路,跨過湄公河仍然靠擺渡。各國謀求協同發展心切,卻面臨各種自貿協定重疊化、碎片化風險。面對現狀,展望未來。自由貿易區的規劃,“一帶一路”的藍圖,亞投行的建立……這些“中國倡議”應運而生,既是“APEC不僅要做孵化器,更要做驅動器”的生動詮釋,更是東方智慧下“融合創新”的必然選擇。獨行快,眾行遠。各國惟有加強互聯互通,對接戰略和規劃,實現發展創新、利益融合、增長聯動,才能讓“亞洲的夜空燈火輝煌”。
在G20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倡議,“必須創新發展理念、政策、方式”。的確,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全球仍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霾,空氣里還彌漫著惶恐猶疑的味道。何以解憂?惟有改革創新。這是發展路徑的創新,通過結構調整釋放內生動力,通過改變市場管理模式謀求科學發展。這是科學技術的創新,以能源革命、消費革命,推動新技術革命的實現。這更是全球治理的創新,讓思維模式與身體一起進入21世紀,在開放包容的理念下,實現世界的互通互聯。
有海外媒體觀察到,“中國正發誓成為全球創新領導者”。的確,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昨天來期待自己的明天。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交匯點上,除了全速發動創新的引擎,還有什么能讓這個星球走向一個更好的明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