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治理庸官懶政而言,單兵突進或者各自為戰仍然不可取,容易表現為一些地方嚴一些地方松,或者一個時期嚴一個時期松,難以實現根本性的轉變
近期,山東、山西、貴州等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紀委通報組織渙散、紀律松弛等方面的案件。其中包括,山東省通報3起“庸懶散”典型案件,山西省通報兩起違反財經紀律等典型案件,貴州省通報8起違規使用公車案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通報3起違反工作紀律案件(5月19日新華網)。
就組織渙散、紀律松弛問題而言,突出表現為庸懶散奢,這是行政管理中一個長期存在并且需要不斷深入治理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危害性呈現出步步驚心的遞進趨勢,往往起源于庸懶,進而導致散奢,最為甚者陷入貪腐泥潭難以自拔。鼠洞毀屋蟻穴潰堤,貪腐現象并非朝夕之間就能形成,而是往往源起于看似不起眼的作風問題。
貪腐者在回首自己的不歸路時,即便有些人已經忘記到底拿過多少錢,但時常都能記起自己內心深處防線最開始松懈的那一刻。為了力保清正廉潔作風永不變色,就必須下大力氣對庸官懶政動刀,對任何可能滋生貪腐現象的不良風氣都決不姑息。
對于一些干部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現象,群眾形容為“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樣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時光消磨中,個別干部逐漸認為自己“站著不長,絆倒不響”,安于現狀、貪圖享樂,“四風”問題不斷滋長,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放松,實際上已經處于一個比較危險的狀況,換言之,站在貪腐的臨界邊緣。
對于庸官懶政的治理,不少地方都已經進行過實踐和探索,但這一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根治。最大的難點在于,到底什么是庸官懶政無法準確定義并及時發現懲處。庸官懶政可以算得上是我國幾千年來傳統政治文化中負面因素傳襲至今的積弊,比如明憲宗的寵臣萬安,不學無術不干實事,《明歷》稱其“止知呼萬歲耳”,于是人送外號“萬歲閣老”。庸官懶政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一個“混”字,既不干事也不得罪人,時時秉承一靜不如一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宗旨,直至將青絲混成白發、廟堂混成江湖,混到昏天黑地卻也無跡可尋。
縱觀近年來一些取得實效的治理庸懶案例,都是將外部監督與考核問責較好地結合起來。比如武漢市近三年來一直大力治庸,不斷加強明察暗訪,同時設立治庸問責群眾監督獎。在當地相關規定中,曾經引人關注的一條是“被誡勉談話或受到通報批評的,當年不得參加評優評先,一年內不得提拔使用”。
將對工作作風和績效的考核與提拔任用聯系起來,這已經被公認為治理庸官懶政的有效之道。如果再輔以并完善末位淘汰、差額競聘等相關機制,庸官懶政的生存空間將被大大壓縮。實踐中,有一些地方開始出臺并施行類似的舉措,并取得不錯的效果。但對于治理庸官懶政而言,單兵突進或者各自為戰仍然不可取,容易表現為一些地方嚴一些地方松,或者一個時期嚴一個時期松,難以實現根本性的轉變。
在將升遷考核作為治理庸官懶政的基本原則確立之后,需要站在促進行政效能整體提升的角度進行制度體系建設,對于一些重要環節和關鍵問題有必要在相關法律中進一步明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行政責任要具體明確,行政程序要清晰簡化,行政問責要落到實處。通過這些,才能真正將治理庸官懶政納入法治化軌道,使之逐步褪去個案、標本或者運動的色彩,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行政行為。(杜曉)